:::

早療之路,從家開始

文/小兒科「行動早療組」職能治療師 郭巧會

  2020年從院內復健科的治療室輾轉加入「行動早療」團隊,面對行早「到宅、到校」的服務模式,讓我既緊張又期待。不知道會與孩子的熟悉者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相對於治療室行早非結構的環境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

謝謝

  還記得初次踏入「小光」的家,那時的他已快滿三歲。這個年紀應是能出現簡單的扮家家動作(如:假裝拿空杯子餵大人喝、假裝打電話)、應是可以拼湊起簡單片數的拼圖、應是能簡單表達自己需求(如:媽媽幫忙、我要)、應是對於不同玩具操作有初步概念的年紀(如:知道卡榫積木可以組合疊高而非拿來丟)。小光的聲音卻只有「一」、「ㄚ」、「ㄨ」等聲音,當筆者示範把玩具車放在桌上並滑動時,小光滑動兩、三次後就開始兀自的拿起來敲打,任憑媽媽輕喚:「小光,你看老師啊!」小光仍低頭兀自拆或丟手中的玩具車,無法持續正確的操作玩具。

  晤談時,媽媽眼神透著擔憂的問了我們:「怎麼他還不會講句子?」、「吃飯時小光都把湯匙拿來敲桌子或丟出去。」於是我們向媽媽解釋,孩子現階段要先做到其他能力,才有機會說出「句子」,以及吃飯這個任務所需要的各項能力與環境準備,像是適合孩子高度的用餐座位、好抓握的湯匙、避免三餐之外的零食等,這些可以從小光的日常生活作息著手,因此與媽媽一起設定出能夠與小光練習的機會。

  每一次的家訪,媽媽從原本的在一旁觀摩、到開始會參與我們跟小光的療育,甚至主動向我們提出最近做了哪些嘗試而小光出現了改變,這當中有所變化的,不只是小光,還有媽媽自己。有一次在我們給了小光玩具時,小光突然把小手放在自己的後腦勺上,朝著我們將頭往下壓了一下。媽媽趕緊在一旁解釋:「他在說謝謝!我們練習了好久。」霎時,我們與媽媽都因為小光這突如其來的回應會心的笑了許久。

好久不見

{637921265591893502}_11.jpg下課後,「小能」背著書包、開心的跟外公手牽手,搖搖擺擺的走往校門口。攝影/郭巧會

  隨著窗外的房子數量越來越少,一個拐彎,將車子停在民宅的庭院內。一打開車門,就能聽見「小能」與外婆的笑聲,但只要我們喊:「小能,我們來囉!」外婆總會打開大門笑吟吟的迎接:「小能,老師來了!」此刻的小能總會趴在地上開始哼哭,心不甘情不願的接受我們「特訓」,譬如:練習運用自己牙齒咀嚼稍硬的食物、用手主動拿起吐司邊或米餅、在維持坐姿下保持身體的直立而不東倒西歪、主動維持操作聲光玩具。當我們問起小能的情況時,外婆說:「別的孩子都會走路了,小能如果一直都不會走路怎麼辦?」而一旁陪伴的外公也面露憂心的望著我們。於是我們利用每一次到宅服務的機會,引導外公外婆如何運用瑜珈球、合適桌椅,讓小能練習手、腳與肚子的力量。

  一段時間後,考量小能的狀況和家長當時最關切的行走目標,與家長討論後,建議先轉到院內嘗試跑步機或懸吊系統,來加強小能的行走訓練。後續也透過小兒科醫師、社工協助,讓小能進入幼兒園就讀。最近小能已漸漸適應學校、外公外婆的體力無法再負荷長途的接送,恰好醫院的療育課程也告一段落,但早療之路不能停歇,經團隊評估後,決定到校繼續提供他早療服務。這次,小能坐在教室的椅子上,看到我們時,笑得好開心,並且主動持續把玩桌上的琴鍵玩具。尤其聽到我們跟好久不見的外公聊起他的進步時,更是靜靜放慢手的動作、豎起耳朵、眼睛睜得大大的看向我們。{637921265420822196}_00-1.jpg「文文」最害怕的就是玩拼圖。透過每一次結合不同的教具與遊戲方式來練習,這次當筆者(左)拿出碰碰狐圖案的拼圖時,他竟能主動喊出「碰碰狐」,還自己完成了三片拼圖呢!攝影/麥文彥

  行動早療團隊包含了六個專業(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臨床心理、音樂治療、藝術治療)、共九位治療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有的伙伴不只治療孩子也陪伴家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未來。

一粒麥子雙月刊151期(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