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聽我唱歌——遊戲的力量

文、照片提供/小兒科「行動早療組」臨床心理師 陳怡帆

 

 

  當您有心事時,會怎麼做呢?

  有人會透過書寫,或是找人說一說。但我們的經驗通常是,要找到對的人說!如果對方可以專心聆聽、不插話、盡可能的理解我們,那樣我們會感受好一些,有時候還會在說的過程中促進反思或頓悟;反之,若對方指導性強,給一堆建議,或顯得她(他)都懂,我們不但覺得不被理解,反而感覺更糟糕。

  孩子還不懂得聊天,語言能力也不若成人一般流利,她(他)們又會如何抒發呢?

{638239816611753800}_P10-01-IMG_7878W.png

臨床心理師備有多樣化的遊戲物件,讓孩子選擇想玩的,並從中獲得療癒(圖中小朋友非文章所述的「小仁」)。

  「遊戲」是孩子的溝通語言。孩子在遊戲中展現其想像力,也可能重現生活經驗,將其關注的表現出來,讓我們藉此了解孩子的反應、想法和感受。當我們從旁將其行為、想法和感受透過語言反映出來,孩子也會有機會透過這樣的過程慢慢了解自己。孩子在生活中無法掌控的,能夠透過遊戲重獲掌控感,如玩具物件的選擇、玩具的玩法等。陪伴孩子遊戲的大人,如果能創造出一個尊重、接納、涵容的空間,就像我們與人談話時感受到被對方接住,逐漸的,孩子會學習去尊重、接納、涵容自己。大人與孩子的關係,也會逐漸內化,形成孩子與他人互動的人際模式。

  五歲的「小仁」語言能力弱,詞彙有限,很難完整的描述事情。但觀察他遊戲時會使用人偶和物件編造情節。遊戲治療這麼說,「當孩子遊戲,玩具即詞彙,遊戲即敘事。」於是我嘗試讓他用自由遊戲的方式來「說」,我在旁邊專注的「聽(看)」。

{638240786651862798}_P10-02-2022-05-12-8E0136C1-9C83-457A-BC57-05C847CAFD84W.png

家中打來打去的畫面會在「小仁」的遊戲中重演。

  每次上課,他都在遊戲中重演家裡發生的事,總是阿公和爸爸打來打去,小嬰兒在旁可能為兩人衝突的導火線,但他們總是一下吵架、一下和好,而從他飾演的其他生活細節中可以看得出來兩人互相照顧。我從旁重述內容,反應其情感、想法或行為,如「你知道怎麼做可以幫助到他」、「他們很愛對方,但他們生氣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阿公和爸爸吵架,小寶貝一定很害怕,他也擔心是因為自己讓阿公和爸爸吵架」……透過語言賦能、包容其情緒經驗,促進其自我認識與接納。

  這一次快要下課之前,在吵吵鬧鬧之後,他找了一個「醫生」,跟阿公面對面坐下來,跟阿公說不要再罵兒子了,兒子生病了,要給他心臟藥。於是阿公拿了心臟藥給兒子,兒子吃下去之後,說「好舒服哦」,接著兩人和好,向醫生道謝離開。我想,他開始發展出一些自己的方法,在遊戲中企圖做關係的修復。

  另一天,他跟平常一樣,選了他最喜歡的角色。但今天的情節不同,他的角色拿起麥克風,一首又一首的唱著歌。他配給我一個角色,說等他唱完要掌聲鼓勵,後來慢慢的增加「聽眾」。他的表情很專注、很陶醉,就這麼唱完一整節課。治療時間結束,他滿足的離開。

  整個過程中,我認真地扮演他交代我的角色和對白,但相當疑惑,小仁今天想要說的是什麼?

  跟另一位治療師分享之後,他告訴我剛剛在他的治療中,小仁很想唱歌,但那時候因為考慮到課程目標,被規範不能唱歌,小仁可能有點失望。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小仁帶著剛剛的情緒來了。

  在我們的關係中,我試著不引導、不評價、不發問,讓他主導遊戲。小仁知道他多數的行為都是被接納的,這是一個安全的地方,他可以自在的「說他想說的話」,而總是會被嘗試著「聆聽(看見)」、理解,與重視。

  於是他創造故事,納入我的參與,以一個適當的方式,試著做之前沒辦法做到的事。透過遊戲,他重新獲得控制感、表達他的希望、滿足了需求、肯定了自己。他在遊戲中,自我療癒。

助「行動早療」繼續行動!

治療師群前往偏鄉,帶著六個專業到宅或校提供早期療育服務。自2008年六月啟動服務以來,截至去(2022)年十二月,行動早療服務的孩子超過三萬三千一百人次,服務車累計的里程超過五十五萬零七百公里。

更多「行動早療

愛心專線:(089)310-000發展室

東基公益雙月刊157期(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