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癌症病人復健 讓生活更有品質

◆文/復健科主任 吳欣宜醫師
攝影/葉自強

07-1280X800-1.jpg

去(2020)年六月底,復健治療部遷入「盼望樓」(癌症醫療大樓)五樓,圖為筆者(第一排左)帶領的東基復健治療部團隊。

  癌症多年來一直是台灣十大死因的榜首。隨著癌症篩檢的實行、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以及藥物的研發,使癌症能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病人存活率大大提升。女性最常見的乳癌一~二期病人,五年存活率高達90%;男性最常見的大腸癌一~二期病人,五年存活率也達80%以上。

  雖然病人的生命得到延續,但癌症手術和相關治療造成的功能缺損及後遺症,也影響生活品質。這時候就需要癌症復健團隊,針對病人的功能缺損,在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適時介入,給予個別化的建議,讓病人能過更有品質及舒適的生活。

癌症復健團隊

  癌症復健治療包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及吞嚥治療、心理及音樂或藝術治療等,由復健科醫師評估後,為病人做適當的安排。  

  癌症復健依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策略:

一、回復性復健
  針對已經產生的失能,協助病人回復至發病前的狀況,使功能受限最小化。

  如乳癌病人術後引起的患肢腫脹,造成肩關節活動受限,在術後早期即可開始手腕及手肘的幫浦運動,協助遠端血液回流,加速術後腫脹消退,適度的肩關節運動,可避免肩關節沾黏。

二、支持性復健
  對於不可逆的器官損傷及功能下降,協助病人發揮殘存器官的功能,減少失能。如骨肉瘤病人,接受截肢手術後,殘肢的按摩塑形,後續義肢的配戴及步行訓練,讓病人仍有站立及步行的能力。

三、緩和性復健

  對病情持續惡化的末期病人,可提供環境改造的建議、大小便困難的處理、轉位技巧的教學、輔具的評估及副木製作等。盡量減經病人的疼痛及給予家屬照顧者支持。
07-1280X800-2.jpg
復健治療部包含電療室、運動治療室、職能治療室、語言治療室等四大空間,此為電療室。

  癌症復健需要團隊合作,復健團隊與腫瘤治療各科醫師們,考量癌症病人的診斷及分期,訂定個人化的治療目標及策略。在治療的各個階段,陪伴支持病人,提供最即時的協助,讓病人能有最好的功能及生活品質。

乳癌術後的上肢疼痛

一、肩膀失能

  乳癌治療以手術為主,化學和放射治療為輔,由於手術過程切開胸大、小肌與前胸壁,造成肩廓前傾或下壓,容易使旋轉肌受到擠壓而疼痛,活動受限,進而造成五十肩。短縮的胸肌也會使後方的肩胛肌過度使用而疲勞,造成上背和頸部肌肉失能疼痛。

  因此術後的復健運動很重要。研究顯示術後一個月開始接受八週的肩部被動拉筋運動和漸進式阻力運動,比未接受運動組的關節活動度有明顯的增加。

  除了運動處方,疼痛控制也是很重要的,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局部肩膀注射也可改善疼痛狀況。

二、腋網症候群

  顧名思義有一索狀的皮下組織,由腋下延伸到手臂內側,有時還會延伸到手掌,通常在肩膀外展時會較為明顯,此一索狀物會限制肩膀活動度。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是手術傷到淋巴系統或靜脈系統而產生硬化。  

  若有疼痛,可使用抗發炎止痛藥。復健治療可使用熱療、電療,鬆動術,並加上漸進式伸展運動,逐漸改善關節活動度,一般預後良好。

癌症相關的淋巴水腫

  淋巴液是由微血管所溢出富含蛋白質的液體,這些液體原本是在我們的淋巴系統中循環,一旦循環失調,這些液體就會局部堆積造成水腫。

  最常見的癌症淋巴水腫是乳癌,發生率大約在1320%之間。其次為婦科癌症相關的淋巴水腫。外頭頸癌、泌尿道癌、下肢黑色素瘤也會合併淋巴水腫。淋巴水腫除了會影響肢體的功能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還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另外,部分病人也會因為外觀或疼痛的因素造成心理的壓力。

  淋巴水腫的復健治療:

一、抬高肢體

  將患肢墊高,增加靜脈回流,降低微血管的壓力,進而減少淋巴液的產生,緩解肢體的腫脹及不適。

二、壓力袖套或壓力襪:

  利用外在壓力促使淋巴回流,病人應全日穿戴,建議備有兩套以交替清洗,每半年更換一次。若有淋巴滲漏或是嚴重周邊動脈阻塞則不建議使用。

三、間歇充氣加壓循環機:

07-1280X800-3.jpg
目前東基復健科的癌症病人,以術後的乳癌病人為最大宗,其次是頭頸癌病人。圖為治療師示範如何操作間歇充氣加壓循環機。

  藉由空氣幫浦使塑膠套筒充氣,壓迫中間的肢體以降低微血管血量來減少淋巴的產生。另外透過多腔室由遠至近的充氣,可以產生漸進式按摩的效果。

四、彈性繃帶包紮:

  利用繃帶將壓力平均的散佈在患肢周圍,並以末梢較窄而近端較寬的方式包紮,增加肢體末稍壓力,促進淋巴液回流。包紮原則上可維持廿四小時。包紮時須注意觀察肢體變化,若有疼痛不適,末稍指(趾)端出現藍黑色、變冷或麻木感,則須去除繃帶。

五、徒手淋巴引流:

  主要運用特殊按摩皮膚的手法產生牽引作用,增加組織間隙的壓力,再透過輕微的橫向壓力刺激淋巴導管的收縮,促進淋巴液回流。

六、運動治療:

  運動可以維持身體良好功能、保持肢體活動度和全身的活力,所有淋巴水腫病人都建議適當的運動。關節運動和漸進式阻力運動皆可幫助患側肢體恢復功能。

頭頸癌的復健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訊顯示,口腔癌位居201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五位,另鼻咽癌占男性死亡率第十二位。在上述頭頸部癌症治療期間,病人易有副作用產生,如肌肉軟組織纖維化、關節攣縮、淋巴水腫、神經壓迫及傷害、咀嚼吞嚥疼痛、黏膜炎等,間接導致營養不良。統計上約30%進行放射線治療的頭頸癌病人有體重減輕的情形,也因此提供適時適當的復健治療以減少病人併發症的發生或嚴重度相形重要。

一、頭頸癌的牙關緊閉

  有些口腔癌病人在手術後或放射治療後就發現牙關緊閉,整個嘴巴張不開的現象。正常人嘴巴全開時,上下門齒的間距可達三點五~五點五公分,約三個指幅的大小。若是小於三點五公分就是牙關緊閉。間距小於兩公分,牙科醫師無法進行治療;間距小於一公分,刷牙或進食都有困難。

  頭頸部放射治療後,有些病人會出現慢性變化,發生時間不等,三個月到十幾年都有,如口腔黏膜喪失彈性、牙關緊閉、顳顎關節疼痛失能,或者進食種類減少、體重下降、進食時間過久或嗆咳狀況,就需要復健治療的介入。

07-1280X800-4.jpg低能量雷射治療器可以改善疼痛問題,也能增加患部的循環。

  復健部分包括儀器治療,如紅外線或雷射軟化組織、肌肉電刺激減輕疼痛,以及徒手按摩、鬆動術。可以使用藥物改善疼痛和放鬆肌肉,或注射治療來改善嚼肌緊繃及關節炎狀況。

二、頭頸癌的肩頸肌肉僵直疼痛

  頭頸癌病人常見肩頸痠痛、僵硬、活動受限等不適。除了腫瘤本身的影響,再加上手術及放射治療等,皆可能造成肌肉軟組織纖維化、關節攣縮、淋巴回流受阻、神經壓迫及傷害等併發症,進一步惡化肩頸症狀,造成緊繃感、活動受限、肩膀疼痛、上肢無力等問題,嚴重影響病人的功能及生活品質。

  接受放射治療後數月至數十年間,仍有可能發生遲發性的軟組織纖維化,尤其以治療後二~五年為好發的高峰期。軟組織纖維化將造成肩頸部的活動受限,進一步造成肩頸區域的肌肉緊繃及疼痛。

  因此居家肩頸運動對頭頸癌病人非常重要,包括胸鎖乳突肌肌力訓練、聳肩運動、斜方肌肌力訓練、肩胛回縮運動、頸部拉身運動、擴胸運動等。

  針對每項建議運動,每天至少早、晚各做一回合。未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應維持至少三個月。若有接受放射治療者,運動維持期需要更長,以避免遲發性的放療副作用(如:軟組織纖維化)。

  所以病人若是術後四~六週頸部關節仍然僵硬無法做到下列三項:頭向肩膀側傾斜可達四十五度、頭側向旋轉可達六十度、肩膀前抬可貼近耳朵。請洽詢您附近的復健科醫師。

癌友積極復健

著進來,著出去

◆文、攝影/王秀亭
07-1280X800-5.jpg此為職能治療室,也是筆者在復健治療部第一次遇到「亮亮」的地方。
  乳癌病人「亮亮」,是吳欣宜醫師心中的復健模範生。

  五十一歲的亮亮回憶起兩年前(2019年)的那場大病。一開始以為身體疼痛是十多年前大車禍的後遺症,緊接著右腳、左腳陸續無法動彈,最後只剩胸部以上能動。檢查後,被醫師宣布罹癌,胸部以下癱了是因為乳癌骨轉移壓迫神經。

  亮亮的情況不樂觀到一度被外縣市醫師宣判「只有三分之一的治癒率」、「下半輩子都要坐輪椅」、「直接住安寧病房」。2019年五月從南部醫學中心完成手術,六月到東基時,是癱著進醫院的。

  不願向命運低頭的亮亮,憑著「三分之一治癒率,一定要讓自己好起來」的信念,及兒女的鼓勵與照顧下,在癌症相關治療後,配合復健科醫師,積極復健治療,外加中醫針灸。

  亮亮由下半身完全無力,只能用意念告訴雙腿動起來,加上家人照著復健科治療師的教導,持續按摩雙腿,終於從左腳趾頭開始動起來,一天複習三次,每天進步一點點,接著左腿可以漸漸抬高、雙腿可動、屁股抬高、雙腿站立、扶桿走路,如今已可走路,四腳柺只是輔助的工具。

  亮亮坦言,超過一年的復健過程辛苦至極,中間還經歷帶狀皰疹威脅,卻從未想過放棄,反而加倍努力讓身體復原,還會回家偷偷練習治療師教導的動作,復健治療部裡幾乎所有器材都用過了。「一定要有專業的人指導,善用各種復健科設備,才會好得快。」

一粒麥子雙月刊144期(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