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的孩子有看也有到嗎?──淺談「視知覺」應用發展

文/復健科「行動早療」職能治療師 劉姿伶

  「治療師,奇怪,我們家大寶怎麼常常唸書會跳行、寫字四不像、找東西找不到?還有平常小朋友很喜歡看的卡通、玩的玩具或拼圖,我家大寶統統不喜歡!會不會是人家講的注意力不專注啊?還是比較笨?還是眼睛有問題?」

  「那大寶平時常常喜歡跑來跑去、跳來跳去,很難安靜下來;或是寫作業時老是轉頭分心嗎?」

  「好像也不會耶!平常也是很努力在寫字啊!上課也沒有聽老師說會分心、看別的地方啊!但是,功課就是跟不上,常常抱怨說討厭寫字、討厭看黑板。倒是很喜歡聽故事耶!聽過的歷史故事,常常都記的很熟耶!真奇怪!看起來也不笨啊?」

  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上述媽媽的困擾呢?排除了注意力不專注的可能性、記憶力也很好,可是就不喜歡看書、寫字甚至畫畫,打開抽屜找不到自己要的東西,喜歡用聽的來記事情,對於需要用眼睛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或是挫折感大?如果覺得孩子好像有這些類似的問題,在一開始排除是視力減弱或者動眼能力不佳等狀況之後,其實可以進一步檢查「視知覺發展能力」。

  大眾通常對於視覺的了解較多,諸如:視力(近視或遠視)、動眼能力(有沒有脫窗(斜視))、複視、視野狹小等問題,都容易從光學檢查或是外觀得知。但是「從眼球接收到影像後、傳遞到大腦的影像解釋」這個步驟,可能就不大理解了。

  一般而言,嬰兒在出生一週左右,就能注意到約O.二五公分的黑白相間線條;到八個月大至一歲,孩童的視力約為O.二,就可以媲美近視卻沒戴眼鏡的成人,但在顏色、深度判斷上則不如成人敏銳。一般來說,要到快五歲的孩童,才有標準一.O的「視力」。

  「視知覺」則是更進一步的從眼球接收到視覺刺激後、一路傳導到大腦接收和辨識的過程,最後做出適當的反應。了解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有沒有意義、大腦怎麼做解釋,就是屬於這個部分。目前,學者將「視知覺」分成七大種類:

一、視覺區辨(Visual discrimination)──利用視覺「配對」或「區別」兩個不同的東西。

例如:卡車跟貨車有沒有一樣?鴨子跟公雞長的一樣嗎?

二、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視覺短暫的記憶(約四~五秒)。

有了視覺記憶,才能將很多看到的東西記起來,去學習各種不同的物體。不然的話,這次看到一隻狗,聽媽媽說這是狗,如果沒有視覺記憶,下次看到還是忘記。

三、視覺空間關係(Visual spatial-relationships)──物體與物體的相關位置。

兩個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就是上面、下面、左邊、右邊,需要把相關位置搞清楚;同時對於方向性語言的發展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四、視覺形狀永恆(Visual form-constancy)──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都知道是什麼東西。

一個物體,通常需要從不同角度去看,但是不管怎麼看,還是會知道這個物體是什麼。例如:我從側面看一台汽車,跟從擋風玻璃的地方看一台汽車,都會知道這是一台車、從正面看著媽媽或從側面看著媽媽,都知道這是我的媽媽,不會因為轉個方向就找不到人了。

五、視覺順序記憶(Visual sequential-memory)──視覺短暫的順序記憶(約四~五秒)。

例如:看到○△□ ,過四、五秒後,還可以指認出剛剛看到的圖形順序。通常寫字的筆劃、英文單字的順序排列,就是屬於這個次項目的歸類。

六、視覺背景圖形(Visual figure-ground)──找出背景裡的東西。

要在一堆不同圖案裡面找到目標圖案,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就像是:在百貨公司一大堆人裡面要找到自己的媽媽、或者在混亂的抽屜裡面要找到橡皮擦、站在超市冰櫃前找到濃純香的牛奶等可以分辨背景物與主題的能力。

七、見微知著(Visual closure)──看一部分或不連續的線條,即可推測是什麼完整的物體。

  一個物體,即使被遮住大部分,只有露出一小部分,我們也會憑著過去的經驗與記憶來提取推測,眼前所見的應該是什麼物品。像是拼圖遊戲、組合模型,都需要這種能力。

  通常視知覺有障礙的孩子,在國小時期比較容易出現在學習困難上面。例如:閱讀障礙,課本上的字對他而言就是一堆奇怪的線條組合起來,很難去區辨;或者同一個字,用不同線條粗細、斜體寫就認不出來;還有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很多字,孩子完全不知道講到哪裡,找不到現在的重點;抄筆記總是抄不完……導致學習上的困難。

  還有一種狀況是,即使視知覺的分數不低,但是一旦配合自己的手去寫去畫,就有可能表現不好。通常這樣的孩子,可能是視覺動作整合不良,常常反應在課業或是成績上,例如:寫字可能會左右顛倒;或是寫字時空間排列上要寬的沒有寬、要窄的沒有窄,「好」這個字寫成「女子」;甚至寫算數時,利用直式加減法卻老是對不準數字,總是加減錯誤……

  經由以上的介紹,相信家長可以理解到:視力不好,需要配戴眼鏡或做其他矯正;而視知覺能力弱,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在教學上,依不同程度給予適度的探索學習空間,也為孩子做環境上的調整。如果家長或是老師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建議帶孩子到復健科就診,轉介給職能治療師,做更進一步的檢測,才能找出確切的問題,也才能讓孩子在求學的過程中感覺到成就感。或是知道原因之後,嘗試另外一種學習方法,例如:聽CD考試,讓孩子也能因為多元化的教學與評量而發展長才喔!

(201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