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亭
■照片提供/邱銘琴
與醫院一起走過低潮、2002年高雄長庚醫院代訓護理人員中唯一的代訓主管、協助建置了新的兒科病房及嬰兒室、克服萬難讓「大武線假日及夜間急診醫療站」運作,又陸續在急診、加護病房服務……曾與外籍宣教士們共事的資深護理長邱銘琴,回想東基三十一年的護理職涯充滿挑戰且歷練豐富,深信這一切一直有「上帝在我身邊」,祂要我做的事就做吧!
唯一的主管代訓
1993年為了照顧身體不適的母親,護專畢業的邱銘琴毅然回到了家鄉台東,不久便來到東基。邱銘琴說,那個年代,外籍宣教士們手把手帶領護理人員,並經驗傳承照護病人的方法與態度。隨著宣教士們陸續告老還鄉,院內醫師寥寥可數,呂信雄院長(現為東基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接任時,還以為到了谷底的東基會關門,卻迎來轉機。
在各界援助下,蓋了新醫療大樓(恩典樓),病房除原有的內、外科,還新增兒科、嬰兒室、婦產科及加護病房。高長派主治醫師常駐東基,也代訓一批東基的護理人員,包括一名預備為兒科病房及嬰兒室護理長的主管職。邱銘琴的工作態度、為人處事頗受當時小兒科醫師安芳蓮宣教士肯定及信任,一句「妳有生孩子的經驗,去長庚吧!」沒有想太多的她就答應了。
▲鼓勵邱銘琴前往高雄長庚醫院接受主管代訓的小兒科醫師安芳蓮(右)宣教士,2003年兩人在新成立的嬰兒室內與第一位新生兒合影。
與邱銘琴一同到高雄鳥松受訓的,有護理新手也有在醫療第一線服務多時的。邱銘琴說,高長的「學姐」知道她是受主管訓,安排了兒科、嬰兒室、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見習,無私地分享規劃、管理病房經驗,提供病房所需的衛教單張內容,還記得有位基督徒護理長熱情邀她到家中用餐。
哪裡有需要,就往那裡去
邱銘琴帶著滿滿的長庚經驗回到東基,與時任小兒科主任鍾榮洛、王崑伊醫師一起規劃了全新的兒科病房、嬰兒室。邱銘琴說,包括醫療設備、衛教單張幾乎比照高長,這樣的好處是從高長受訓回來的護理人員可以馬上上線,也因為這批成員中有不少人剛從護專畢業便來到東基,至今仍有多位在病房服務。
完成兒科病房及嬰兒室的建置,兩年後轉調急診室護理長。才剛接任不久,東基接下「大武線假日及夜間急診醫療站」(簡稱大武急診醫療站)任務,以改善南迴線醫療不足的困境。她扛下急診醫療站啟用及運作的重任,和當時的院長室祕書跑政府行政流程、協調南迴地區的鄉鎮衛生所及訓練護理人員、電腦化設置等,在沒有前例可循情況下,協調再協調是必要的工作。
▲南迴線醫療不足,東基主辦東部第一家急診醫療站,於2006年六月二日啟用。時任東基急診室護理長的邱銘琴(前排左五),扛下急診醫療站啟用及運作重任。
一直在我身邊
邱銘琴坦言,身為急診室護理長又主責大武急診醫療站期間,行政的壓力、急診護理人力離職率高、醫護間的溝通及往返急診醫療站交通安全等問題,讓她總揹著無形的壓力。2009年八月八日還遇上台灣半世紀以來最嚴重水災「莫拉克風災」,原本前一晚只是代理同事支援急診醫療站,未料一覺醒來,南迴對外交通全數中斷。直到四天後因護送風災期間在急診醫療站接生的產婦及新生兒,才由直昇機接駁回台東市。
路斷期間,邱銘琴長期累積的壓力也瞬間爆發,腰痛到挺不起來之際,身體忽然感到一股暖流流灌全身,讓她終於可以舒服的休息一下,後來才知道是母親及教會弟兄姐妹當時正為受困南迴的她禱告。還有一次累到內心直問:「為什麼事情接踵而至?」語畢耳邊出現一個粗獷的聲音說:「我不是一直在妳身邊嗎?」這句話打醒了邱銘琴,回想這一路雖然有困境及憂心,其實每件事情都能迎刃而解,諸事平安(相關報導詳見「一粒麥子」雙月刊75期(2009.10)第7~8頁「有人在為你禱告」)。
急診室護理長之後,又陸續擔任加護病房、夜間護理長,也曾身兼感染控制室護理師。她自認不是特別聰明,何德何能可以做這麼多事、承擔起每個職位的挑戰。「如今看來是上帝一路的帶領及陪伴,祂要我做的事便願意承擔。」
女兒繼承衣缽
面對東基護理職涯的各種挑戰,邱銘琴說,母親及丈夫是她最大的支持力量。雖然母親已過世多年,在世時不間斷且持續地為兒女們禱告,讓她克服一次又一次的難關,丈夫也在她工作最忙碌的時期,擔起照顧小孩之責。
▲母親(右一)及丈夫(左二)是邱銘琴在護理職涯之路最大支持力量。當年孩提時期的三名女兒皆已成人,如今有兩人從事護理工作,母親則已過世多年。
早期曾與蘇輔道醫師、安芳蓮醫師及德樂詩護理長等外籍宣教士共事的邱銘琴,看到宣教士在工作上專業、認真地對待每件事情、每位病人;在物質上沒有過多的享受,總是夠用就好,他們的心裡卻是有平安的,這種看似清貧卻是富足,深深影響著她,也是願意繼續在東基「與神同工」的原因之一。
然而邱銘琴對工作抱持的心情與態度竟也無形中影響著女兒。三名女兒中,老大、老二都選擇投入護理工作,因為「看到媽媽上班很快樂呀!」邱銘琴笑說,結果女兒實際投身護理職涯,才知道這工作的艱辛之處。鼓勵以護理為職志的年輕人,要試著將挑戰轉換成工作的能量,以喜樂的心面對每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