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不一樣的事

■文/王秀亭

 

 

  當你學有所成,會想以專業為資源相對缺乏的地方做點什麼?小兒外科醫師黃富煥從去(2023)年八月起,嘗試以每個月一診次的實際行動支援東基,讓台東縣需要小兒外科醫師的兒童,得以在地獲得醫治。

{638708075847572179}_10-1W.png

▲小兒外科黃富煥醫師(左一)與東基手術室團隊合作,讓多數需要外科手術的台東兒童可以獲得在地的醫治。照片提供/黃富煥

能幫上忙就去做

  「用醫療專業去服務弱小弟兄的事情一直放在心裡。」黃醫師表示,這個想法是看了許多外籍宣教士遠渡重洋到台灣偏鄉行醫的事蹟,也曾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當住院醫師時,聽了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宣教士的分享,因而埋下了種子。「當自己的技術純熟後,便想著是否可以做點不一樣的事。」

  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擔任小兒外科主任的黃醫師指出,全國小兒外科醫師少,非都會地區的醫院更難有專職的小兒外科醫師,但當地的小朋友仍有就醫需求。於是鼓起勇氣向所屬醫院提出偏鄉支援計畫,並獲院方支持。2022年先從離台北較近、承擔宜蘭縣三分之一嬰兒醫療服務的羅東聖母醫院開始。

  一年之後循著這樣的模式,再將支援觸角向沒有專職小兒外科醫師的台東縣延伸。黃醫師不時會在社群媒體上關注到東基小兒科主任鄭弋醫師分享台東兒童醫療問題,遂主動聯繫表達支援想法。爾後親至東基,與時任院長陳志成醫師會談後,將每個月其中一個週五(上午手術、下午門診)訂為支援東基日。

颱風攪局、初次看診

  去年七月原本是第一次的東基門診,未料中度颱風杜蘇芮來襲,黃醫師觀望颱風動態直到門診前一晚才決定取消,使得首次門診推遲至八月才開始。其實七月原本已安排一位因包莖併發反覆包皮龜頭炎及嚴重泌尿道感染的兒童到東基門診,進一步評估手術的可行性。為避免颱風延誤診治,七月二十八日黃醫師即與身為小兒科醫師的陳院長視訊討論病情,並進行手術前的檢驗、檢查及麻醉諮詢等。八月到台東後,順利完成在東基的首次手術及門診支援。

{638708075970152396}_10-2W.png

▲黃富煥醫師固定每月的一個週五下午在東基開設小兒外科門診。攝影/王秀亭

  「支援是有需要且確定要做的事,心裡就有平安。」第一次門診雖因颱風攪局延後,爾後黃醫師透過一次次的門診、手術,與東基醫療團隊搭配並找出適合的合作方式。通常門診前一晚抵達台東,隔天下午門診前,有半天的時間為前一個月已排定手術的兒童治療。若術後需住院,則由小兒科、一般外科醫師協助術後照顧與回診傷口照護。

複雜手術接軌北醫附醫

  黃醫師表示,在東基看診一年多來,就醫病人以疝氣、隱睪症、包皮問題居多。也遇過手術較為複雜、住院天數會較多的案例,例如總膽管囊腫的兒童必須進行四小時以上的囊腫切除合併腸道繞道重建手術,便在東基完成相關檢查後,無縫接軌至所服務的北醫附醫住院、手術,期間該院社工也安排家屬在麥當勞之家暫時休憩。術後再至東基門診追蹤,大幅減少病人及家屬奔波外縣市的次數及時間。

  黃醫師說,台東幅員狹長,偏鄉家長需要請假才能帶小孩到位於台東市區的東基就醫,加上交通等問題,最擔心遇到病情拖延許久的小病人。未來只要有需要,會繼續在東基看診,更盼在北醫附醫能培養下一代小兒外科醫師,吸引更多同好一起填補偏鄉的需求。而他也從每一次的支援過程中,不斷自我提醒「勿忘初衷」,並審視人生下半場還能再做些什麼。

「東基公益」雙月刊166期(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