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亭
■攝影/陳仲亭
因為沒有,所以來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心智科翁菁菁醫師自2021年開啟了每個月固定到東基,守護台東兒童的旅程。試著透過家長、學校老師、教會等社區力量來了解孩子,力求給予最適切的治療,四年多來持續陪伴有需要的台東孩童。
愛上台東
「滿喜歡台東的環境,日後或許可以多一些時間待在這裡。」長年居住台北的翁菁菁醫師說,一開始是大女兒來台東讀實驗高中,自己會利用休假前來陪伴女兒,而埋下了喜愛台東的種子。也經由與學校老師聊天的過程,知道當時全縣沒有專看兒童的身心科醫師。
沒多久在東基小兒科任職的友人吳岱容醫師提及醫院需要兒童心智科醫師,於是與時任院長陳玉祥醫師聯繫,並徵得服務的北市聯醫同意,開始支援東基之路。先是以每個月兩天的上、下午共四診次的頻率到台東看診,後來改為每月一天上、下午兩診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也未曾中斷。
▲四年多前台東縣沒有兒童心智科醫師,翁菁菁醫師每個月固定前來東基看診,讓有需求的孩子能在地獲得適切的治療。
資源不均
來到台東真實體會到偏鄉資源不足,翁醫師最先遇到的是交通問題。原本選擇坐火車,頻因地震、颱風、致災性豪雨等因素而中斷。後來改搭飛機,但也不是每回都很順暢。曾因能見度不佳,徘徊綠島上空一個小時後,原機折返台北,或飛機零件故障取消航班等,每個月的東基門診偶爾會被迫臨時取消,因此每次到台東之前都要祈禱天候穩定。
其次是支持及治療有心智問題孩童資源的不足。翁醫師表示,學齡前孩童有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的資源,國小、國中生有較為複雜的情緒等身心問題,需要兒童心智科的治療,便會透過小兒科、成人身心科醫師轉介到她的門診。
相較於都會區家長主動積極為孩子尋求資源,台東有些父母或祖父母無法清楚說明,甚至不在意孩童的身心狀況,只說:「是學校老師叫我帶來就醫。」有些是家長不清楚有什麼資源可以運用;需要特教等資源銜接的孩子,則可能因偏鄉學校老師的異動,資源銜接上就容易有斷層。
社區來幫忙
台東幅員狹長,偏鄉孩童就醫之路太遙遠,門診中常會遇到家長為了帶小孩到醫院看半小時的門診或接受治療,因車程往返,須請半天甚至一天的假,若需長期看診會是很大的負擔。翁醫師說,對於支援系統不足的家庭,台東的社區發揮了協助力量,例如:課輔班提供社區、部落學童課後好去處,也看見教會的牧師主動帶著需要就醫的社區孩童前來,使孩童情況得以改善。
另一個令翁醫師印象深刻的是台東社工人員的整合資源能力。在醫療、教育等資源不比都會區豐足的情況下,社工們了解家長最需要的資源後,主動串聯起醫療、學校、社區等各項資源,積極為家庭爭取最妥適的協助。在台東有一群熱心的人,包括社區、公部門等多方資源一起減輕家庭的負擔,協助家長提升親職功能。
放不下心
在東基兒童心智科診間裡,為了解、仔細評估孩子的身心狀況,每位病人看診時間平均半小時起跳。翁醫師笑說,這個科別從來都不是能為醫院賺錢的,不只看小孩,連家長、學校老師也要一併詢問,透過直接面談或問卷、電訪老師等方式,了解及搜集相關狀況,才能給予孩子適切的診斷及用藥。
因為如此,翁醫師與不少定期回診的孩童及家長建立良好默契,萬一因交通因素臨時無法前來而取消門診,也與東基的小兒科及成人身心科醫師有默契的彼此支援,使治療不中斷。只是許多身心科病人不是吃藥就會好,能改善七成已是成效良好,還有賴家長、學校老師及學生調整相處方式。
翁醫師坦言,目前在服務的北市聯醫即將達退休年資,期盼來日退休後,每週到東基服務的日子可以增加,看診診次就可以多一些,再加上近一、兩年其他醫院也陸續有了兒童心智科醫師,一起努力滿足台東有需求的孩童、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