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藝術治療師 黃愍茹
說到藝術治療,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是否會有一種彷彿「治療師看完作品就可以解析孩童」的迷思?作品是藝術治療的重要一環,但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角度,因此當藝術治療服務兒童與青少年時,也需要聽聽他們對於自己作品的解讀。
在療育課程中,我會安排定期性的作品回顧,與孩子們一起看看以往的作品,回憶當時創作的原因與想法。這些藝術作品猶如日記一般,封存服務對象們當時的情緒與想法,藉由回顧作品和創作歷程,練習梳理一路以來的心情轉折。有時候也是在回顧一幅幅作品時,才發現已經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
用心才會發現的譬喻
藝術治療的作品不著重美觀、也沒有好壞的評價之分,主要是協助服務對象進行非語言的抒發,這些作品著實像個藏寶箱,有時看待這些成品,更需要「用心體會」。例如:作品可以涵容,讓孩童放入他的心情、回憶、最近新學習的事物經驗;又可能藉著作品,讓孩童回想起創作過程,也許創作不易,其中有不為人知的挫折與辛苦;作品也是一種譬喻,能讓觀者產生同理的感覺。
曾有位學齡孩童「嘟嘟」用紙箱創作,花了很多時間用膠帶將紙箱牢牢捆住(上圖),沒想到下一秒他希望讓家人來把這層層包裹的箱子再次拆開!我輕聲說:「我想……要打開應該是很困難……」沒想到他眼睛亮了起來,說:「對,這就是我寫作業的感受。」他原本彆扭的心情,也因為有人能夠理解他寫作業的困難而舒緩了。
在過程中覺察自己
一位參與藝術治療兩年的孩子在整理自己的作品櫃時驚呼:「我以前小時候怎麼弄得這麼亂!」當時衝動特質明顯的他,很需要藉由一些流體顏料進行抒發,因此每次創作總是黏糊糊的(上圖),會令我擔心在陪伴創作時是否無法包容他的混亂。其實當時年幼的他也很希望有人能夠接受他的玩法與大動作,給予肯定和包容,能和他一起遊戲與創作。在藝術治療長期的練習中,他漸漸覺察自己的狀況,會注意環境、自發收拾、思考如何調整創作,同時控制手的力道與動作,如今他更能享受運用顏料。
今年特別邀請兒少服務對象們選出重大意義作品與我們分享,並在七月於東基恩典樓二樓梯廳轉角展出,名為「我也有這麼多的心情——藝術治療兒少服務對象作品展」(上圖)。這是我首度辦理服務對象的作品展,這些作品得來不易,因為這並不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成果展,而是當時孩童們的心情紀錄。這些作品或許不一定是美學上最完美的,但都是值得被珍惜與呵護的,就像我也想告訴孩子們與正在閱讀的每一個人,不是只有最完美的心情或作品才值得分享,你的每一種心情都值得被聆聽、被看見。
東基「藝術治療」轉介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