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營養師 林宜瑩
鄭奶奶九十多歲了,牙齒掉了好幾顆,剩下的假牙又常常鬆動。每到用餐,她總是小心翼翼,咬得慢吞吞,菜常咬不爛只好吐出來。久而久之,她越來越不想吃飯,體型日漸消瘦。
孫女發現後,上網找到食物軟化的方法,於是幫奶奶準備軟化過的餐食:白飯改成軟綿的稀飯、青菜先燙熟再切碎,肉類則用蒸或燉,做到入口即化。偶爾還會打成濃湯,讓奶奶不用費力咀嚼。
漸漸地,鄭奶奶不再害怕吃飯,進食的時間也縮短了。她笑著說:「這些軟軟的飯菜,我吃得比較下,也吃得開心!」
什麼是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是指在進食過程中,難以將食物咀嚼成小塊成糰或順利吞下,可能因功能、構造或心理因素引起,可以再簡單分成「咀嚼困難」與「吞嚥困難」。常見原因包括:中風、帕金森氏症、老化、牙齒功能受損等。此問題可能導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增加反覆住院的機率,生活品質下降。此時若能介入正確的口腔機能訓練,搭配適當的飲食質地與調整,才能找回身體的健康。
飲食質地的調整原則
照顧牙口不佳的長輩,大家最容易想到要將食物攪打成流質狀,方便吞嚥。然而這樣的飲食,風味和外觀較無吸引力,且營養密度通常比較低,容易造成營養不良。飲食質地調整,應該依據食物的特性,並利用適當的工具,以達到既能安全進食,又能滿足食慾及營養。處理原則大致可分成以下三點:
一、食物的尺寸
食物的大小是否好入口?太大塊是否不好咀嚼?太碎是否不容易咀嚼成糰?進食者的接受度?
二、食物的質地
硬度是否適合進食者的牙口切斷?黏稠度是否太黏而不好吞下?
三、食物的選擇
食物經過處理(切割、醃製、烹煮等)後,是否容易煮軟?
飲食質地的調整技巧
以下就三餐常見食材中,不易軟化或容易忽略的類別加以說明:
一、全穀類
此類食物因為沒有過度加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但質地較堅硬,例如:糙米、五穀米、紫米等。可前一天將食材洗淨之後,泡水,放入冷藏一天後取出,瀝乾水分後,再放入電鍋內與白米一起烹煮。
二、肉類
可以簡易分成以下四種步驟:
(A)挑選:豬肉選擇小里肌、前腿肉,雞肉建議選擇雞柳、去骨雞腿排,魚肉選擇鯛魚片、扁鱈、鯰魚。
(B)去筋、穿刺、切割:肉類的肌纖維在烹煮過程中會逐漸緊縮,使得烹調後的肉需要更大的咀嚼力道才能破壞肌纖維。不妨在烹煮前先去除「筋」——就是肉品表面或肉之間那一層白色的部分,再使用斷筋器或叉子來穿刺肉品,達到切斷肉筋的效果,接著逆紋切,使肉的纖維變短,可增加肉質的軟度。
(C)醃製:利用天然的鳳梨或市售的水果酵素粉(嫩精)來醃漬,因具有蛋白分解酵素,可達到肉質軟化的目的。
|
鳳梨泥醃肉 比例:鳳梨泥約佔肉重量的5~10% 時間:大約可抓十五~三十分鐘 小提醒:
▲可用製冰盒做鳳梨汁冰塊,一塊一塊的方便使用。 |
(D)烹煮:小火烹煮,或是使用壓力鍋、悶燒鍋。魚類食物不可煮太久,蛋白質會因加熱太久持續變性、收縮,反而把水分擠出,水分流失後,肉就變得乾柴。
三、蔬菜類
蔬菜可依不同類別及不同部位的質地特性做處理。葉菜類可將葉片及梗分開處理,烹煮時,先烹煮菜梗,使其軟化,之後再放入容易軟化的葉片,這樣可以避免過度烹煮,而影響整體葉菜類的風味及顏色;纖維較多的花椰菜、甜椒,洗淨切段後瀝乾,放入冷凍庫一~三天,利用冰晶破壞細胞壁的原理,達到軟化目的,不須解凍直接烹煮。
|
小提醒: |
四、油脂及堅果種子類
油脂熱量高,且富含脂溶性維生素,是提升熱量密度的好幫手。若三餐單純供應粥品,無搭配炒的配菜,記得要在粥裡面放烹調用油。烹調用油建議選擇單元不飽和的植物油,如花生油、橄欖油、芥花油,減少飽和脂肪較高的動物油,如豬油。另外也可加入蒸軟過的花生、磨碎的堅果粉混合於餐食中,增加餐食的豐富度及變化。
願我們都能陪伴身邊的長輩,好好地吃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