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習慣了在大都市的豪華高級大廈間穿梭出入、上班下班,當你來到坐落於台東市近郊開封街的台東基督敦醫院時,你會有點不習慣它的樸拙與略帶土氣的外觀和內部設施。如果你曾經在南部小鄉小鎮待過,當你看到『東基』的前院、後院茂密的樹叢、狹窄的走廊、小小的擠滿了民眾的門診處時,你會有一見如故、擁抱鄉土的感動。
這所創建於一九六九年,至今已有廿六年歷史的小鎮醫院,是屬於基督教協同會,醫院內擁有好幾位『阿督仔醫生、護士』他們因對待病人有愛心,而被當地人稱為『上帝的醫院』。和大型醫院比起來,它的規模是小了些,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牙科...樣樣都有。院裡醫生不算多,卻已有四位獲得最佳醫療奉獻獎。這項殊榮肯定了『東基』廿多年來的耕耘與奉獻。
三層樓房,樓下設有各科門診、社工室、院牧部,在這兒經常可以看到各族群原住民,前來求診看病。三樓的住院房雖只有卅幾間,處處窗明几淨,尤其產房更有特色,每個房間所呈現出的顏色都不一樣。有淺綠、淺紫、淺粉紅....從床單、被套、窗巾直到櫃子、椅子,都是同一色系,這是美籍護理主任德樂詩為了避免病房給人森令、嚴肅的感覺,所以精心規畫設計的。無怪乎,台東人搶著要來『東基』住院生小孩。
這裡的婦產科醫生醫術高明、護士服務態度好、病床溫馨舒服,亦是主要原因。
〔一生歲月獻給台東〕
提起護理主任德樂詩,病人無不豎起大姆指,稱讚她真是個負責任、有愛心的護理人員。人家說她是病床邊最久的守護者,因為她始終秉持一個信念:護士在病床邊照顧病人的時間愈長,病人痊癒的速度就愈快。
這位滿頭銀絲的護理主任-德樂詩,是『東基』四位醫療奉獻得主之一。今年六十歲,民國五十二年來台灣時,她才卅出頭。她幾乎把一生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台東人。
德樂詩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的故鄉在美國奧勒岡州。她的父親是牧師,家裡經常有宣教上進進出出,有時還住在她家中。小時候的她就非常欽慕宣教士,小心靈中經常盼望他們來家中拜訪,好讓自己能多接近他們、了解他們。
在那些宣教士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兩家人,其中之一就是曾在花蓮門諾醫院行醫多年,擔任院長的薄柔纜醫生伉儷。高中時她開始接受護理教育,她的心願就是有朝一日能到中國大陸當宣教士。畢業後她進入聖經大學,然後在醫院內從事護理工作幾年,學到很好的臨床工作經驗。後來又有機會再唸書取得護理學士的學位。
中國大陸淪陷後,她無法前去當宣教士,於是她便向上帝禱告,希望明白上帝要差遺她到那裡傳福音。後來她加入了協同會來到台灣工作。第一年她在台北學中文,第二年就到山清水秀的東海岸-台東。從此就在這裡待了下來,卅年過去,她已經自詡是個熱愛台東的台東人了!
初抵台東,到處都是石子路,幾乎連一條柏油路都沒有。德樂詩看到偏遠地區的環境很差,醫療設施落後,便選擇在距離台東市七十公里的新港(今稱為成功),與幾位護士成立了診療站,服務當地的阿美族原住民。她教阿美族婦女基本衛生常識,以她專業護理知識幫助他們做醫療處理。遇到產婦臨盆生產時,她還得提著醫療箱趕去原住民家當接生婆。
德樂詩回想三十年前在台東鄉下設立的診療站,一切都非常簡陋,沒有消毒鍋,沒有電爐、瓦斯爐,每當要消毒針筒等醫療器具時,她得練習在土灶裡升火,用鍋子將水煮開,權充消毒鍋。當然那時也沒有冰箱可用,德樂詩要天天上菜市場買菜。她覺得那段日子在台東鄉下工作,物質條件雖然很差,但日子簡樸,生活挺有趣的。『一塊瑪琍藥皂,就是皮膚病患者最好的洗澡用品。』德樂詩說道。為了和阿美族人打成一片,更能深入他們的生活,德樂詩除了中國北京話之外,還學會了阿美族話。這對於一名外國人來講是挺不容易的事。
〔放在抽屜的小庫拉斯〕
談起成功鎮早期醫療歲月,有兩樁關於山地小嬰兒的故事,讓德樂詩印象至為深刻。有一天清晨五點多,一對年輕的山地父母帶著出生才三個月的小『庫拉斯』,著急地來按門鈴。這個嬰孩是德樂詩接生的,現在患了肺炎正發著高燒。她先給嬰兒服點抗生素和阿斯匹靈,並教孩子的父母用冷毛巾給嬰兒降體溫。
到了下午,孩子的情況愈來愈糟,她覺得非送醫院不可,可是送到台東需兩個小時,送到花蓮基督教醫院得花上六個小時,而嬰兒的父母又沒錢坐車,也付不起醫藥費。她想了想只好親自照顧了!
她把小『庫拉斯』放在她家中唯一的大抽屜裡,晚上睡覺時就擺在她身邊。德樂詩當時卅二歲,自己沒做過媽媽,這時卻發揮母愛極致精神,徹夜不眠地照顧嬰孩,並為他禱告。說來奇妙,原本病情頗重的庫拉斯,隔天燒竟退了。在她悉心照護下,不多久慢慢康復了。德樂詩說,小『庫拉斯』是她的第一個『住院病人』。
『卡吉士一的故事同樣是個神蹟。有一位產婦因為難產非常痛苦,家人急急忙忙跑來醫療站拜託她去『住診』。她提著醫療箱趕到時,產婦已經痛得暈厥過去了。德樂詩打電話請在台東市看門診的譚維義醫師趕緊過來援助。『那時心裡急得不得了,好像等了幾年譚醫師才來到。』德樂詩回憶當時的情景說道:『產婦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幾乎沒有胎心音了。她不斷為產婦禱告,一面為她量血壓。好不容易譚醫師的『飛快車』終於趕到。經診斷,他們又緊急開車把產婦送到台東市的聖母醫院。大家都不敢抱著希望,因為眙兒好像沒有動靜了。出乎眾人意料,隔日,暈過去的產婦竟又有了肚子痛的感覺,不久把嬰兒生了下來,母子均安。孩子的父母非常慼激,就把這個小男孩,取了譚維義醫師的阿美族名字-『卡吉士』。
有趣的是,連譚醫師自己都不知道這件事。直到廿幾年後,有一位車禍骨折的青年,被送到『東基』開刀,家人聊起來,德樂詩和譚醫師才知道,這位阿美族青年,原來就是當年他們曾經在很危急的狀況下,送到台東市分娩的婦女所生的小孩。當時台東只有省立台東醫院和幾家小診所,根本不敷需要,而來診療站求診的病人愈來愈多,而遇到需要檢驗、開刀的病人,除了轉診亳無辦法。於是在民國五十八年,德樂詩便協助譚醫師完成共同的心願,在台東市成立了台東基督教醫院。他們本著耶穌基督愛世人的精神,為患者治病,也關心他們的靈魂,傳福音給他們。
〔上帝的醫院〕
隸屬基督教協同會的『東基』有兩大特色,全體工作人員都是基督徒,原住民員工又占大部分。他們依著聖經哥林多前書所述:『我們是與神同工的』,『TEAM』正是協同會的英文標誌。他們所發揮的正是以耶穌基督的愛心,做『團隊的事奉』。
台東人稱『東基』是上帝的醫院,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上帝奇妙的愛和奇蹟。很多罹患重病者,有些醫院不敢收留,但『東基』接納了他們;有些付不起醫藥費的急症患者,只有『東基』肯本著愛心先醫治再說。曾有嚴重車禍的病人,膝蓋骨幾乎跌碎了,別家醫院宣布截肢;送到『東基』後,這裡的基督徒醫師,細心地為病患『修修補補』終於使他保住了一條腿。因此有很多很多病人,從『東基』出院後,他們也成為了基督徒,因為在他們這裡看到也接受了上帝的愛。
在『東基』擔任護理主任的德樂詩,院裡的員工喚她『德敦士』、『德大姊』或『德阿姨』。她常跟手下的四、五十位護理人員說:做護士很辛苦,若沒有愛心和耐心很難把工作做好。她認為護士在病床邊照顧病人的時間之長短,和病人痊癒速度恰成反比。她自己總是以身做則,常守在病床邊照顧患者,她也要求護士要做到。
『護士並不是只會給病人打針、吃藥就夠了,更要懂得認識病人的需要。』德樂詩說道。
早期與她共事的護士都還記得,德樂詩親自教護士要為病人擦澡、導尿、剪指甲、遞便盆、翻身,千萬不可嫌髒或嫌麻煩。護士能做的事,就不應推給家屬做。這種『全人護理』的觀念,在今日的醫院裡已經下多見了。
〔她是掃瞄機〕
目前在一樓擔任門診護理長的高梅嬉,在『東基』工作了將近十年。她非常佩服德教士的工作精神,她說雖然德教士對護士很嚴格,要求很高,但大家看到她美好的榜樣,總是心服口服,對她十分敬重。『我還沒來以前,就風聞她非常嚴厲,會當面指責人。與她共事後,發現她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對護士嚴格,對病人很好很親切,她不但關心病情,也關心病人的身心靈。常為病人禱告:』阿美族的高梅嬉說道:『她工作效率很快,跟她配合步調也要學會快一些。她經常一、二、三樓走來走去,巡病房也到各單位與護士打招呼,看我們工作做的怎樣,所以有人稱她是『掃瞄機』。』
終身未婚的德教士,在工作時很嚴肅,但下了班她也有很溫柔感性的一面,她很喜歡下屬找她聊天,有困難時也可以找她幫忙。每年聖誕節她會親自做很多很多胸針或其他手工藝品送給護士們。有一次她親手做了六十幾個胸針送給護士,每個人收到都好感動,覺得比她去買來的禮物更加珍貴。
『每逢同事生日時,她會寫卡片給對方。她把病人和同事都視同家人。』排灣族的賴佩歆,是台南明惠護校畢業的。七十三年來『東基』服務後,在這裡結婚、生子,她看到這裡的基督徒醫生護士這麼有愛心,心裡很受激勵,工作就算再辛苦,也願意待下來。她還說:『德教士待我們就像媽媽或姊姊。她很關心病人,常幫病人禱告,她也很喜歡我們護士帶著吉他等樂器,去病房為病人唱聖詩。這時候她會從樓上下來加入我們一齊唱。病人都很喜歡她,很尊敬她!』
有一位排灣族的小男孩周文賢,七、八歲時患腎病徵候群,小小年紀水腫高血壓,出入住院好幾次。有一次非常嚴重還住院開刀。德教士照顧病患就像對待親人,這位排灣族小男孩,很得德樂詩的疼愛,她幾乎把他看為乾兒子,周文賢也很喜歡德教士。他的家人非常感謝在『東基』有像德教士這麼有愛心的護理主任,照顧他們罹患重病的小孩。周文賢如今在苗栗就讀國中,常常寄卡片、寫信給德教士,寒暑假也會抽空回來看德教士。
卅年前德樂詩踏上台灣東海岸這塊美麗的淨工時,還是個年輕美麗的美國姑娘,如今她滿頭銀絲,即將屆臨退休年齡。她終身未婚,幾乎把一生的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台灣。
一九九四年,德樂詩榮獲最佳醫療奉獻獎。台東人都認為實至名歸,與有榮焉。德樂詩自己倒以平常心看待,她覺得得不得獎都沒關係,她所做的是天國的事業,世人的掌聲並不重要,因為『獎賞在天上』。
『我非常喜歡這裡的人,台灣真是一個美麗的島嶼。尤其是早期我剛來的時候。那時物質環境不好,東海岸的原住民要看病時,需要長途跋涉,大部份的人都很窮,無法支付車資,要走很長路才能到醫療站。但那時的台東空氣清新、水質乾淨,沒有污染,真是個好地方。
『如今台灣已晉升為已開發國家,我很慶興看到台灣在很多方面都有進步。雖然語言、文化不同,但我在台灣這卅多年與這裡的人朝暮相處也學到很多東西。』德樂詩露出她天使般的笑容說道。看到台灣在醫療上亦有很大的進步,德樂詩感到很欣慰,她希望會持續進步下去。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期望看到台東能有一所高品質的護理學校,讓原住民女孩能在自己所生長的環境中接受護理教育,將來能為她們自己所最瞭解的同胞服務。
『在東基』工作了這麼多年,德樂詩訓練了不少優秀的護理人員。她盼望不久的將來能有一位中國的護理主任做為接班人。這樣她可以安心地再去做別的醫療工作。目前『東基』已面臨不敷使用的地步。病床床位不夠,設備亟待更新,老舊的建築須改建。林淳明副院長正積極籌畫擴建工作,兩億元龐大的擴院經費,亟待各方大力支援。
『東基』四位獲得最佳醫療奉獻獎的四位得主:譚維義醫生、德樂詩護理主任、小兒科專家龍樂德醫師、現在的院長蘇輔道醫師,他們幾乎都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奉獻給了『東基』這所上帝的醫院。為提供台東縣民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為台東訓練保母人才他們共同的願望就是:親眼看到『東基』能募得基金,擴建為擁有一百一十床的教學醫院。
公關社公人員蔡秀卿小姐說道:『本院大部份門診,幾乎天天客滿,很難掛到號。像小兒科、婦產科等,經常是一號難求。很多人排隊等著要給本院醫師看。產婦更是希望能到這裡住院生產。』因此病患時常反映,希望東基能擴大服務層面,除了擴院之外別無方法。德樂詩認為,現在台灣人很有錢了,我們不能再依賴外國的奉獻。她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團結合作,在台東設立護理學校、擴建『東基』的美夢,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實現!
<本文節錄於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 和風系列(6)-我心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