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瑩真
耿喜音,喜歡別人稱呼她Carol,代表的正是喜樂的音樂,也喜歡自稱是蒙古姑娘,與中國人的情緣長達四十七年之久,從綺年玉貌到垂垂老矣,金髮碧眼的Carol一直是許多人避風遮雨的港灣,她的退休,帶給東基人無限的惆悵與感恩。
熱鬧的宴客場子,大家正屏息以待同時將目光盯著台上瞧,而台前的一群小朋友早已等不及,不停地翻開由人工拉起充當更衣室的紅布廉,探個究竟,並發出串串的笑聲,惹得大夥兒好奇心更重,過不了多時,穿著一身眾人再熟悉不過的Carol裝扮,頭戴假髮且男扮女妝的直融現身在大家眼前時,大夥兒終於轟然大笑,原來為Carol所舉辦的離台感恩之夜,好戲正要上場。
耿喜音宣教士,有人叫她阿耿,更多人暱稱她是Carol,是醫院第二個外籍女宣教士,不過卻是所有宣教士中與中國人特別有淵源的一位。自稱蒙古姑娘的她,在大陸察哈爾張家口誕生,自幼隨同宣教的父母在大漠內蒙前前後後居住了十年之久,直到中共政權不准外國宣教士宣揚教義才離開中國大陸,十二年後,她追隨父母的腳步也成為一名宣教士,就此踏上同樣有中國人居住的台灣落腳。
台上由同工(註一)組成的「演員」此時正努力搬演著Carol在台三十七年的歲月精華,從告別父母、投入麻醉護理工作、成為同工的心靈垃圾桶乃至照顧獨居老人,雖然在笑鬧中誇大了舉止言語,卻把Carol這一生捨己為人的精神表露無遺。
<麻醉重任一肩挑>
和Carol認識整整三十年且一同共事最久的前麻醉護理長林春花林姐,提及這位最佳拍檔時,無比的折服。「在我還沒來到醫院前,阿耿可以說是一肩挑起院裡全部的麻醉工作。」當時在六十年代初期,正逢小兒麻痺最流行的時期,不少病童需要接受患肢矯治手術,於是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經常為一個又一個病童開刀、訂做支架,而這些手術中的麻醉工作自然全數落在Carol的身上。一天五、六台刀算是稀鬆平常,更別提還時有急診手術及一些小手術了。
這是一份相當累人的工作,也是莫大壓力的來源,在生死一線間的開刀房內,麻醉劑下的太少不行,太多也不行,如何拿捏,是一大學問;而老式麻醉機不如現在新一代的麻醉機先進,並沒有附帶呼吸袋,一切都要靠雙手擠壓,擠壓呼吸袋的輕、重、緩、急都要恰到好處,力道過輕或過重,頻率過緩或過急,都會直接影響病人的呼吸和生命徵兆,而且手術時間有多長 ,Carol就得站多久,雙手也必須擠壓多久。 「我從來不曾聽阿耿說過半句怨言」,林姐憶起二十多年來與Carol並肩作戰,她從Carol身上學到最多就是不發怨言、不亂發脾氣更不要對自己產生任何懷疑,「因為這是上帝要使用您的時候」,Carol總會使用這一句話來鼓勵自己也勉勵別人。
<七小時的驚人事蹟>
而許多時候,上帝的確與她同在。十多年前一段往事至今仍為人所傳頌。連續七個小時擠壓呼吸袋,為了是要救助一位肝膿腫手術後突然又大出血的女病人,那台手術從晚間十點開始一直進行到凌晨兩點,期間病患的情況時好時壞,心跳監視器的波幅起起伏伏,有時甚至呈現一條死寂的直線,當夜操刀的譚院長雖盡一切努力,也坦言並沒有十足保握能夠把病患從鬼門關拉回來。只好在手術過程中不斷地帶領大家向上帝祈求,請祂醫治,待譚院長將傷口縫合好下樓休息時已是凌晨五點鐘。Carol仍然不忍心離去,硬撐著疲憊困乏的身子和顫抖的手繼續擠壓呼吸袋,一刻也不敢停,真的太痠時就甩一甩然後繼續擠壓,而每回如千斤般重的眼皮往下垂時,她便暗自祈禱,請求上帝賜給她體力,她要為病患撐下去,也求上帝幫病患撐下去。
就在晨曦破曉時刻,Carol發現奇蹟應驗,病人的心跳監視器已經呈規律波動,她興奮地淚流滿面,第一件事就是感謝上帝,同時俯身親吻病人的額頭,完全忘了自己的疲憊。「她就是這樣。」現在護理部擔任門診護士的嚴春美,曾在開刀房與Carol相處了八、九年,她說:「Carol視病猶親的態度最令人敬佩,如果病人不幸病故,心軟的她總是第一個偷偷跑到洗手間去哭,然後擦乾眼淚,再出來安慰病人的家屬。」
<為眾人流淚的心靈捕手>
而她的眼淚不僅為病人而哭,也常為同工之間的不和睦或解決不了的事而哭著請求上帝幫助。兩年前來到醫院且日後成為Carol最親密的屬靈同伴鳳連便非常心疼地表示,Carol總把自己的事放在心底,不在同工面前顯露她的苦,尤其今年六月間,高齡九十一歲且獨處的母親突然腸胃不適且幾乎毫無胃口進食,卻又碰上加拿大的醫院正在罷工,身為長女又遠在台灣的Carol,心中的焦慮可想而知,日日徘徊在是否提早退休回去照顧母親還是靜觀其變的煎熬當中。然而她在同工面前依然如往昔,做她該做的事,細心地關照別人,絲毫不把自己的愁容寫在臉上影響了別人,反倒還能鎮定地感謝同工對她的關愛。
「她就像一位天使,無論她走到那裡,那裡就帶我們平安和喜樂。」檢驗室的王姐如是說著Carol,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How are you?」你好嗎?是她逢人必問的口頭禪,善於察言觀色的她,只要發覺同工神態有異,她就會趨前關心的問:「需要我幫忙嗎?」關懷的眼神、溫馨的擁抱,往往不需多說一句話,心靈苦悶的同工便已從她那兒得到釋放。「她一直是每一個同工傾吐心事的最好對象。」院牧室羅哥細說這位大家的心靈捕手,讚賞Carol是個守秘密的人,從不打斷別人說話,也不亂發表意見,而只用 神的話來安慰對方,並且放在禱告中為他代禱。
<體察人心的人生導師>
三年多前,醫院面臨幾近瓦解的危機,同工士氣低落,Carol陪著大家一同走在這一條艱辛的轉型路上,她成了穩定人心的最佳榜樣,每每帶著讓東基脫胎換骨的使命來到醫院的呂院長,因募款而心情陷入低潮時,連院長都不免地說「Carol不僅是他的屬靈長輩也是他的人生導師。」
在這一方面,稱Carol是她的恩友的林春花感受最深,至今她永難忘懷在民國八十一年間,她因缺乏護理師執照,心中一直耿耿於懷,然而院裡麻醉的工作實在不容許他離開一陣子到外頭進修,在所有人都反對的情況下,唯有Carol獨排眾議,對她說了一句篤定的話,那就是「Go!」(去吧!),自行一肩再度挑起所有的麻醉工作,為了就是幫她圓了護理師執照的夢。「她的一句話,改變我一生的工作。」林春花說起過往種種,眼淚直撲而下,她還記得每一回輪到她值班時,到了傍晚時分,Carol總會現身在她面前,要她回家把孩子打理好並料理好晚餐後再回醫院接班,「五點到八點,不該Carol做的工作,她卻想到我這個作母親的心情,體察我心靈深處的擔憂」。
<不在乎世上的榮耀>
一九九九年,Carol榮獲第九屆醫療奉獻獎,對我們來說,那的確是實至名歸,但正如我們所預料的,面對一擁而來的道賀聲和媒體的一連串的採訪,我們聽到的卻是她不斷重複說著一句話:「沒什麼,不敢當。」聖經上有一句話說:「右手做的事,不讓左手知道。」Carol不曾將它掛在嘴邊,卻身體力行地做到了。為了幫Carol報這個名,醫院還需趁著她回加拿大休假期間,偷偷報名,因每一回提議要推薦她時,她都說:「No!」,而且是一連串的「No!」。在她眼裡,別人總是做得更好,比她奉獻得更多,還說她尚未準備要退休,不希望被得獎的壓力所困,就這樣一再地拒絕被提名。「她對東基的好,上帝知道,我們也知道。」陪同她出席頒獎典禮的發展室淑芬簡而有力表達了大家對她的認同。
<為獨居老人添愛加薪>
從琦年玉貌到滿頭白髮,Carol甘心歲歲年年安守在開刀房內,當一個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最無後顧之憂的得力助手,也當一個極少能從病患或他們的家屬中得到掌聲的「透明人」。前年,她把傳承的棒子交給了年輕的一代,跨出了開刀房更跨出了醫院的大門,去到個個獨居老人的住處,盡一份關懷的心。
這是她長久以來很渴慕的心願,在退休前的最後兩年終於能付出行動,把自己放到第一線工作上,更能去關注到病人的身心靈給予全人照護。每逢星期一、二,Carol跟著公共衛生室的宜珍開著家訪車從市區到市郊,走訪一群在暗角生存無助的老人,她陪同他們聊天、為他們禱告、接送生病老人就醫,並參與居家護理,協助殘疾的老人患鼻胃管、導尿管等。
在宜珍的眼裡,Carol的年齡足以當她的媽媽,該是享清福或是含飴弄孫的時候,然而她卻終身未嫁,把她的生命奉獻在此,至今也已步入年邁的她為了一群甚至有些比她年紀還輕的老人,仍然活力充沛地重當學生,學習居家護理課程,日後還能以64歲之齡考取居家護理執照,「而且還是中文應試的。」宜珍說起這事是打從心底佩服。
<不捨之情 瀰漫全院>
今年九月,距離Carol退休的日子剩下不到一個月,當我拿起錄影機私下開始紀錄同工的祝福和感言時,頓時我才真正明瞭Carol在同工的心中所佔的份量是何奇的大?這其中包含了許多的感恩、無數的敬佩和千萬的不捨,種種複雜的情緒交雜在一塊,我看著同工們話未說淚已先流,也看著他們說著說著聲音變了調,也望著她們回到小孩般對著鏡頭跟Carol撒起嬌來,也注視著她們對Carol唱起深情款款的祝福歌。
那一夜,在一家餐廳裡,當舞台劇搬演完Carol的一生之後,我們出奇不意地播放起這一支由眾同工共同錄製完成的「Carol,請聽我說」之感言帶,在歡笑過後,離愁的氛圍隨著帶子的播放蔓延開來....
每天碰到您,見面的一句話,您都會問我說:「您好不好?」,你走了以後,沒人會每天問我了。.........採購室連珠
Carol,捨不得您離開,您說誰養您,我們會養您,也會照顧您啊!......阿英姐
您雖然現在要離開我們,可是我們會發現,其實您沒有有離開,您永遠在我們心中。...採購室優美.
您走了以後,我的淚水就會更多,您不要走,好不好。.....護理部嚴姐
我會永遠想念您的這一句話,How are you!.........資訊室賴主任
我會在禱告中紀念Carol,大大祝福她.........護理部金香
「她像個姊姊」、「她是神差派下來的天使」、「她比我媽媽更像個媽媽」、「她是我的恩友」、「她是我的屬靈長輩」、「她是我無所不談的知己」,一切同工對她的感言勾勒出Carol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註一:在基督信仰裡,我們自許「與神同工」,故以「同工」替代「員工」之說法,藉以時時提醒自己做個散播 神的愛的好僕人。
Carol情感語錄
我感覺我屬於這裡,不屬於美國。
Carol信仰語錄
我一路蒙 神救贖,我不後悔走上宣教醫療之路。
Carol夢想語錄
我現在有個夢,希望明年能回來一趟。
Carol俏皮語錄
Morning Good! (每天的問候語)
(Thank you!)→No you! (致謝法)
【轉載自2001.12/一粒麥子雙月刊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