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院院長 譚維義醫師
有一天耶穌在革尼撒勒湖邊講道,聽到的人太多擠在耶穌身旁。耶穌看到湖邊有船停著,就向船主彼得借用,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他就可以在船上和較多的人講話。彼得陪在旁邊,也跟著聽了道。耶穌講完後,就請彼得把船開到水深處下網捕魚。老經驗的彼得知道如此做是徒勞無功,告訴耶穌。彼得心想自己是漁夫,耶穌是木匠,雖然覺得沒有希望補到魚,不過既然耶穌這麼說,就還是照作吧!結果發生甚麼事?彼得捕到許多魚,多到船都快裝不動,快沈了。(請參閱聖經路加福音 5 : 1-11 )
人們聽別人講話,即使是耶穌講話,也不見得有信心;但若照祂所說的去作,結果就讓人產生信心。當彼得見到滿船的魚貨,又聽了耶穌的講道,他知道耶穌是特別的人,也讓他看到自己是罪人。彼得驚恐地俯伏對耶穌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但是耶穌非但不離開他,反而呼召他跟隨,於是彼得跟隨耶穌。
作耶穌叫我們作的,就能產生信心;這是科學實證方法來相信神。在很早以前,大家從手中拋下一個大球、一個小球,大球先著地,大家以為因為大球重所以先到達地面。加利略有些疑問,他跑到高高的比薩斜塔上拋下這不同大小的兩個球,結果兩球同時落地;於是發現了地心引力。(按:原來高度不高時,由於空氣浮力的影響較大,致使大球先落地。)今天,我也希望你們自己來試試看神,經歷祂。
愈順服上帝、信心愈增
爸爸的哥哥在我八歲時教我玩化學遊戲,所以我一直很喜歡化學,大學時主修化學,還有一年畢業時才決定學醫。如此的轉變,是很奇妙。那時同學邀請我參加禱告會,我們學校(明尼蘇達大學)是共產主義的大本營,有許多老師相信這主義,我們就為老師們禱告。逐漸地,我和上帝的關係越來越近。我就問神:我將來要作甚麼?誠如鑰匙和鎖的比喻,每一個鑰匙都是為了開某個鎖,有鑰匙就有鎖,人就像那鑰匙,必有他的服事(就像是鑰匙能開的鎖)。以弗所書 2 : 10 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上帝為我們預備一些善事要我們去作。
我心裡想著:學化學如何服事神?從小就喜歡科學,難道神要我離開所喜愛的科學,而進神學院當傳道人嗎?猶豫不定,我到大學的學生輔導中心求助;作了一些測驗分析後,一位女士建議我當醫師。但我想到曾在孩童時代一次住院六週,躺在病床上,這讓我對醫院很沒好感。我拒絕了那位女士的建議,她就說:你要作甚麼,就作甚麼吧!然後就結束了輔導。
我為此禱告神,到底要不要當醫師。我又去輔導中心找了另一位輔導,他看了我的報告,告訴我,我的性向是學醫的,能力也適合。「我看你沒學過生物,建議你不妨去修動物學,看看自己喜不喜歡。」於是我就在大四選修動物學,我非常喜歡這門課。
當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許多退伍軍人可以免費唸大學、申請醫學院唸書;真的很多人申請醫學院。由於我家庭經濟不好,只有申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一所,可以住家裡省錢。那次考醫學院,有一個題目:你一生中所做最重要的事是甚麼?我禱告知道必須寫真的,於是我回答:最近領二個人信主;另外題目,我也據實以告,可能不在明尼蘇達州當醫師(按:譚醫師的醫學院是州立大學),可能到國外行醫。結果,我獲得入學許可,而且不需要面試。我就讀醫學院,原看起來像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我真的一開始讀,我就喜歡上醫學。
我們先聽從上帝,祂就會有下一步的帶領。神是一步一步帶領,就像彼得,他起初不相信會捕到魚,但他照作了,神成就祂的話,彼得開始有信心。
主愛長闊高深
以弗所書 3 : 18 中,記載保羅為以弗所教會的禱告,求神讓他們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當我們讀經時,若對經文不明白,我們就禱告,神會讓我們慢慢明白,雖然可能有些無法全懂。
甚麼是主愛的「長」?這是指主愛是對一代又一代。我太太的祖父未結婚時,就為將來的配偶、子孫禱告。聖經中說神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代一代的神。如何讓自己所信的神,成為自己兒女、子孫的神是不容易的,然而神是信實的,若我們順服祂,這應許是會實現的。在舊約聖經中記載許多先知的預言,都逐一應驗。
甚麼是主愛的「闊」?基督教的思想是由耶穌傳給十二門徒開始,接著是三千人信主(參閱使徒行傳 2 : 41 ),他們許多是住在猶太地以外、回到耶路撒冷過節(逾越節、五旬節)的以色列人。
我和太太有許多朋友在美國五時州、世界幾十個國家服事,我們是在一個超越地域限制的大團契中;即使在國外,遇到陌生的基督徒,我們都覺得在主內我們是很親近的。 約 翰福音13 :35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真的,基督徒之間就是有這樣的關係;希望你們團契也能彼此分享、相愛。
甚麼是主愛的「高、深」?當我們人生遭遇困難時,我們到神面前來,祂會帶領。就像彼得,他在耶穌面前看到自己是罪人,求耶穌離開他,但神仍愛他。人在高位時,是最容易軟弱跌倒;但約翰壹書 1 : 9 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神的愛,是豐盛的。希望人知道上帝的愛,或許人可以同意聖經中的教導,但是只有自己面對神、來到神面前才會真正認識上帝。我們透過耶穌基督,才能真正認識神;神愛我們,祂是我們的「阿爸父」;「阿爸」原文的意思,是小孩子親密的、依賴著呼喊父親。
詩篇 23 篇 1-3 節提到我們和神的關係是我和祂(第三人稱)的關係,例如經文說:「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但是第四節一轉,當我們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竿都安慰我;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由「我與祂」轉變為「我與你」。在我們生命的低谷中,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來到上帝面前,對神由「祂」轉為面對面的「你」。當彼得在海面行走,將要沈下去,他害怕就呼求:「主阿,救我。」這是最簡單、最直接的禱告。
我們可以試試神的真實,以科學方法來經歷神,我們可以來到神面前經歷祂,然後成為熱心的基督徒。
聖靈的帶領
人若離開神,就會自然地敵擋神、犯罪,這是人的本性。我們唯有靠著耶穌寶血的赦免,來洗淨我們的罪;其次,我們要靠聖靈的帶領,讓我們能親近神,誠如:約翰福音 1 4 : 16 所說,耶穌為我們求上帝,差派另一位保惠師永遠與我們同在。
有人說,好難成為基督徒;但我要說,人不可能(靠自己)成為基督徒,只有靠聖靈的感動,人才可能成為基督徒。我有十一個孫子,我為他們禱告,願他們將自己交託給上帝。
傳福音來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保羅在歌羅西書 1 : 24 說,要在他的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難道主有甚麼缺欠嗎?
三、四十年前台灣小兒麻痺流行,後來發明疫苗,政府採購進口,由國外冷凍運到基隆,分送各醫院,融化後給小孩食用。這疫苗是完全的、有效的,但若在運送途中─到基隆或到醫院途中,沒有冷凍保存好,這疫苗就無效了。所以必須好好保存處置疫苗,直到送到個個小孩口中,疫苗才能發揮功效。同樣地,耶穌為我們受苦、受死、復活所完成的救恩是完全的,既是完全,到底缺欠甚麼?原來這缺欠是上帝的愛沒有達到每個人;我們如今得救的人就是要好好把這福音帶給別人,讓救恩在別人身上也有功效,我們也要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隨主。
過幾天我回台東的時候,要和一位修理汽車的老闆吃飯。他原有兩輛卡車,後來卡車沒了,自己也生病無力;他來看病,小便帶血,檢查懷疑是結核,為他作了皮膚測驗,然後送到大醫院化驗,需費時三個月才有結果。在等待的期間,我一面為他以結核病來治療,我也和他傳福音,等到化驗報告到時,病症已減輕許多,果然不出所料是腎臟結核。在這段期間內,他信主。現在他有喜樂、家庭和樂,他的太太和兩個小孩也都信主,他說真希望早十年信主。我們就是要傳福音給別人,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
問答時間
鄒彤是在座唯一的小朋友,目前是小學三年級,她問譚爺爺:「上帝出來之前,是甚麼樣子?」
譚醫師:上帝是本來就有、一直都有。我們心中可能有許多問題,很難明白,將來有一天,我們到上帝面前時,就可以問祂。人肉眼無法看到電子、原子,但是我們相信他們的存在。 Sally (按:譚師母)的妹夫是核子物理研究學者,他說,我們只能用數學來瞭解原子、核子。
馬太福音 19 : 14 「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此時譚醫師掏出一個科學小玩具,用手轉動它,過一會它一定反向旋轉;這個玩具就是設計如此,利用玩具兩面不同幅度。譚醫師說,人就像這個玩具,當神的意思是如此,我們就偏要反向而行,因為這就是人的罪行。譚醫師接著問彤彤,如何讓這個玩具順著轉而不反轉?可愛的彤彤立時回答,邊動手,只要手不離開玩具,一直撥動這個玩具,而不讓它有反轉的機會。譚醫師說,對啦!只要一直親近神,讓祂一直帶領我們,我們就會順服上帝。
譚醫師接著對鄒彤勉勵:有一件特別的事,在妳現在可以作,就是背聖經。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尤其強,例如:孩子在年幼時學語言,這語言的能力會一輩子跟著他們。孩童時代所被的經文,往往日後都能深記在心。聖靈經常用經文對我們說話,當我們禱告時,一面對神說,另一面神也會讓我們想起一些經文來回答、幫助我們。
席間還有一問題:如果家人不信主,怎麼辦?
譚醫師回答,信主的人總是要仰望主,不要驕傲,要存溫柔的心、愛家人,結出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 5 : 22 ),讓家人面前看到自己信主後的改變,並持續為未信主的家人禱告,畢竟家中總是要有一個人先信主後,再帶領全家信主。
若是小孩想信主,而父母堅決反對的情形下,我們可能要尊重父母,暫時不受洗;畢竟得救不是靠洗禮,而是靠信主。
若是夫妻的一方願意信主,配偶卻不願意時,可以參閱彼得前書第三章。例如:若妻子信主,而先生不信時,彼得前書 3 : 1-4 教導妻子要順服丈夫,雖然丈夫不聽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過來,這正是因為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和敬畏的心。你們不要以外面的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為裝飾,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
若丈夫信主,妻子不信,彼前 5 : 7 教導丈夫「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她比你軟弱,與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這樣便叫你們的禱告沒有阻礙。」
( 此文為 2001/3/9 晚上在中央研究院豐盛團契的分享,由資訊科學研究所前所長宋定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