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李博彰
八十二歲的吳女士,上腹和右上腹疼痛已久,疼痛時會反射到背部和肩部,長期被當作胃炎治療,但是效果不好,經過超音波檢查後,確診為膽囊結石合併膽囊炎;經醫師解釋,吳女士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免除了傳統手術十五~二十公分的傷口,手術後三天出院。十三歲的高小妹,因為噁心反胃和腹痛掛急診就醫,經醫師觸診後發現,右下腹壓痛、反跳痛明顯,抽血檢查也發現白血球增加,明顯是炎性反應,經診斷為急性闌尾炎;在醫師解釋後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手術後第二天即返家休息。
「內視鏡微創手術」(用於腹腔手術稱為「腹腔鏡手術」)已是外科手術的趨勢,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應用是透過內視鏡及各種影像技術,使外科醫生在無須對患者造成巨大傷口的情況下施行手術。微創手術的觀念在九○年代就已經是歐美國家的主流思維,當國內醫界仍在消化內視鏡手術所帶來的衝擊時,歐美各國早已經將其視為常規治療並發展出無傷口的內視鏡外科手術。
由國泰醫院黃清水院長於1990年完成全國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後,內視鏡微創手術在台灣已經蓬勃發展。外科醫師只須通過幾個小傷口,便能將內視鏡及各種內視鏡器械放入人體內進行手術,替代傳統需要偌大傷口才能完成的手術。重要的是,兩種方式所達成的手術成果是相同的,並不會因為傷口比較小而影響手術的效果和預後。更由於微創手術所應用的器械較為精細,能減少手術對組織帶來的創傷和出血,使病人在手術過後能較快康復、較早出院,微小的傷口也不至於影響外觀,也可使傷口的痛苦和感染的機會大幅降低。
內視鏡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感染率低、減少疼痛及住院時間,並可以較快回到工作崗位。但此手術也有其侷限和缺點,例如:手術時間可能較長、需要熟練的技術和優良的設備、並非適用所有病例。這也是外科醫師必要的學習,微創醫療的目的就是減輕病人檢查及治療的不適,外科手術的目的雖是為了治療疾病,但是手術本身所帶來的疼痛、壓力及創傷卻一直無法去除,微創手術正是希望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前提下,將創傷程度減至最小。
在消化外科的範圍中,腹腔鏡手術便是最好的詮釋。腹腔鏡手術使得許多病患不再需要開腸破肚來治療疾病,經由數個一公分的小傷口便可達到切除病灶的目的,病患可以擺脫傷口疼痛的夢靨,縮短恢復的時間和住院的日數。在台灣和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對於膽囊、膽管結石、闌尾、疝氣手術、肝臟手術、大腸腫瘤、胃食道逆流、胃癌切除、腎臟和腎上腺切除等手術,甚至肥胖手術都已常規性的使用腹腔鏡手術,而且更進一步的使用機械手臂執行微創手術。
現代醫療除了提升疾病治療效果之外,也不可忽略減低治療所產生的痛苦並提昇治療的安全性,醫療科技的進步正朝這個方向努力。
傳統手術傷口 | 腹腔鏡手術傷口 |
![]() |
![]() |
(20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