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般外科、小兒外科主治醫師 呂文哲
腹股溝疝氣(又稱鼠蹊部疝氣)俗稱為「墬腸」或「脫腸」。腹股溝位於腹部和大腿交接處、靠近腹部的一個管道,這個管道在男生有精索通過,在女生則有卵巢圓韌帶通過;疝氣意味著鼓起、突出。所以腹股溝疝氣就是指腹股溝部位有不正常的鼓起及腫大,男女皆會發生。
這個疾病可出現在任何一個年齡層(新生兒到老年),腹股溝有兩側,兩側皆可能發生。在小孩的發生率,國外的統計約為1~5%,而且男生比女生多,其比率大約從三比一到十比一。病因乃是小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所殘留下來未消失的管袋狀腹膜(解剖名稱是鞘狀突)。它由腹膜延伸出腹壁,並走在精索或卵巢圓韌帶的旁邊,造成了腹腔和腹壁乃至陰囊有一個相通的通道,因此腹內的器官(如腸子、卵巢或大網膜)可藉由這個通道突出腹壁,有時甚至跑到陰囊。
治療方式
藉著管袋狀腹膜形成的疝氣屬間接型疝氣;因腹壁薄弱或缺損所形成的疝氣屬直接型疝氣(這個較常發生在老人家或做粗重工作者)。小兒腹股溝疝氣屬間接型,在治療上較直接型單純,不需修補薄弱的腹壁,只須在腹股溝處開個約一公分長的小傷口,在腹壁外面將這個通道隔絕,並去除此管袋狀腹膜即可。手術時間短,且術後疼痛時間也隨著年紀越小而越短,常常在第二天小孩就會蹦蹦跳跳,一點也不痛苦。恢復較快,同時也較少復發,不需住院。但是,仍需細膩的手術技巧,故建議找專門的小兒外科醫師手術。
如何發現
很簡單,照顧者只要每次為小孩換尿片的時候,稍加注意其腹股溝近腹側處或陰囊處有無鼓起,尤其是小孩哭鬧時該鼓起會更明顯。
臨床上對不會表達自己的小孩,其早期發現全仰賴照顧者的警覺性。同時很多疝氣的症狀是出現在一歲以內的幼兒,其中又以新生兒為高峰期。一開始出現的症狀,以腹股溝或是陰囊腫大最多。有的是腹賬、嘔吐、哭鬧不安等腸阻塞的症狀;有的只是比較會哭鬧。典型的就是父母為嬰幼兒換尿片時,當嬰幼兒哭鬧或用力的時候,會看到其腹股溝有明顯的鼓起;而安靜平躺或一覺醒來後,該鼓起就消失不見。大一點的小孩則是一天下來父母為其洗澡時,會看到腹股溝的地方有鼓起腫大,有的甚至造成陰囊大小邊。
手術時機,越早越好
小兒腹股溝疝氣很容易發生嵌閉的情形,這也是小孩要盡早動手術的主要原因。嵌閉就是卡住,意即腹內器官無法自動退回到腹內,此時不僅疼痛難挨,甚而會引起腸阻塞。若時間拖得更久,就可能產生會致命的絞扼性疝氣,亦即發生腸壞死而併發敗血症的情形,此時治療上會困難許多,同時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年紀愈小的幼兒愈容易發生嵌閉(60%發生在六個月內的幼兒),同時常發生在半夜,會急壞家裡所有的人。
即使是新生兒也要早動手術。只要是技術純熟,手術時間反而更短,傷口更不見疤痕,術後併發症並未比其他年齡層高。以筆者的經驗,新生兒不但更容易發生嵌閉性疝氣,而且發生嵌閉性疝氣時,其後果都比其他年齡層嚴重,容易併發敗血症或睪丸壞死。
呂文哲醫師簡介
Manidong(原住民名字,意謂濟世救人)
◎中華民國外科、小兒外科專科醫師
◎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小兒外科專任主治醫師
治療專長:一般外科、小兒外科(包皮、疝氣、泌尿、腫瘤)、乳房外科(腫瘤、超音波檢查)
(20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