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賴國瑞
甲狀腺是一個H形的腺體,分左右兩葉及一個峽部,位於前頸部,氣管的前面。甲狀腺如果腫大或有腫瘤,前頸部則會出現一團腫塊。
「甲狀腺機能亢進」及「甲狀腺腫瘤」是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現就其診斷、治療及開刀後的併發症加以討論。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抽血檢驗會有三碘甲狀腺素、甲狀腺素上升,甲狀腺促進激素下降的變化。
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心悸、易流汗、對熱忍受度不佳、神經質、煩燥不安、體重減輕、手會顫抖、心律不整等。
治療方式有下列三種:
一、 抗甲狀腺藥物治療:這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成人服藥一至兩年後,或者小孩服藥三至六個月後,可能會自行緩解而好了起來,所以醫師可能在上述一段時間治療後,會停藥檢視是否疾病已緩解好轉,或者會再復發。
二、 放射性碘治療:這是便宜又不必開刀的治療方式。但是治療的後期會有甲狀腺功能低下、懷孕病人會產生胎兒染色體異常的後遺症。
三、 開刀治療:開刀是施行兩側甲狀腺次全切除,保存一小部份的甲狀腺,以維持正常甲狀腺功能。但是開刀後有30%病人有甲狀腺功能低下,3~12%病人有甲狀腺功能仍然亢進。
甲狀腺腫瘤
當頸部甲狀腺長一腫塊,最令人擔心的是「是否長癌了?」
臨床上,是借助「超音波掃瞄」及「放射碘掃瞄」來區分腫瘤是囊狀或固體狀,以及是否分泌甲狀腺素(熱性或冷性)。假如是冷性固體狀的腫瘤,則有20%的機會是甲狀腺癌。在開刀前可用細針抽吸做細胞學檢查,來分辨是否為甲狀腺癌。例外的是,假如是濾泡細胞的話,則無法分辨是否為惡性。
治療方式依良性或惡性而有不同的處理:
一、良性甲狀腺腫瘤:如果是單純囊腫性腫瘤,則可先觀察,或者用細針把囊腫內液體抽掉;如果腫塊有變大或者細針抽吸後再復發,則要考慮手術做腫瘤切除。其他良性腫瘤則做腫瘤切除手術。但是要注意的是,一些開刀前認為是良性腫瘤,開刀後病理檢查呈現惡性腫瘤的話,則要再做一次手術,施行正式的惡性腫瘤切除手術。
二、惡性甲狀腺腫瘤:有乳頭狀癌(佔70%)、濾泡性癌(佔15~20%)、髓樣癌(佔約5%)、分化不良癌(佔5%)四種。
預後(後續的恢復)的順序排列與上同,乳頭狀癌最好,分化不良癌最差。另外,病人年齡也有關係,女性五十歲以上、男性四十歲以上則預後會較不好。
開刀治療是採兩側次全甲狀切除或者兩側全甲狀腺切除,加上局部淋巴腺清除。開刀後如仍殘留甲狀腺組織在頸部或轉移了,則還要服用放射碘來治療,並且病人需終生服用甲狀腺素,以避免腫瘤復發。
開刀後的併發症
一、 開刀後出血:這是很常見的併發症,也極具危險性,要靠早期發現及早期的止血處理。
二、甲狀腺風暴:此一併發症只見於甲狀腺機能亢進手術後,需要用抗甲狀腺藥物及B型阻斷劑來治療。
三、返喉神經受損:會造成病人術後聲音沙啞,如果是暫時性的,則會在三至六個月後恢復。
四、上喉神經受損:會造成病人聲音無力,特別在演講者或是歌唱家,此症狀最明顯。
五、副甲狀功能低下:會造成病人肌肉痙攣、抽搐、血清鈣離子低,治療上需要補充鈣離子,經口服或靜脈注射皆可
(200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