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安篤牧師
有幸和Alice回到台東參加台東基督教醫院四十週年慶和新大樓的落成是多麼讓人興奮的一件事!回到曾住過二十六年的城市,不禁喚起過去許多珍貴的回憶!我們讚嘆主透過現今致力奉獻的醫院主管和同工所做的種種努力,以及更多更好的設備足以符合二00四年醫療照護及挑戰更大及更複雜之所需。
與現在的同工,和當中許多仍在醫院服務的六十幾位「老同工」共聚一堂,實在是場饗宴,但我們最感興奮的,還是醫院原始的神聖目標融入了 新的宣教聲明(教會宣言)中,繼續符合台東縣內民眾精神、感情和醫療上需要。
我們的思緒回到一九六0年首度來到成功,與葉德華牧師(Ed Torjesen)一起從事聖經的阿美族語翻譯工作時,打從我們開始學習中文和阿美族語期間,病患就不斷的上門,身為護士的Alice因而開始竭盡所能的滿足他們的需要,我們也把比較嚴重的案例轉給台東的醫生和花蓮門諾醫院。
一九六二年我們搬到台東,在更生路尚武(Shang-Wu)巷建立協同會第一個家,在我們繼續努力引導更多人認識主耶穌,尤其是在我們鄰近區域和週遭的阿美族教堂宣揚教義時,或遠或近的病患不斷前來尋求醫療上的幫助,但以當時台東所能提供的醫療設備而言,其中許多人其實是無復原希望的。
接下來又有華德安(Lucy Waterman)和德樂詩(Bonnie Dirks)兩位護士搬來台東加入我們的工作行列,Lucy帶來陳群牧宣教士幫忙創立台語教會。協同會買下了位於寶桑路上的土地,很快的Lucy、Bonnie和Alice就在教會裡開起診所來,德教士並與另一位護士搬回成功去繼續她們的醫療服務,眼見台東縣龐大的精神及醫療需求,我們於是發出了請一位基督徒醫師來幫助應許我們需求的呼喚。
譚醫師夫婦(Dr. Frank and Sally Dennis)回應了這個召喚來到了台灣,起先暫居台北,繼而搬到高雄學習中文,從此譚醫師便利用週末到東海岸來時,看當地診所轉診給他的那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病患,隨著譚醫師看的病從肺結核、小兒麻痺症、心臟病、意外和癌症都有,需要一家足以應付這些需求,尤其是照顧窮人、病人和社會邊緣人的醫院也就顯而易見了。
醫院當初的創立便見奇蹟!我們需要土地,但財力有限,協同會在拍賣的前一天提交縣政府一個內裝十分之一價格的銀行本票的信封,最後我們是以每一槌敲下時,都比第二順位競標者高一點點新台幣的方式得標的。大家並決定以馬太福音第四章第二十三節中耶穌所言的精神來作為醫院的宣教聲明(教會宣言):「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我們決定把同樣的「希望」帶來台東!第一棟醫院大樓在一九六四年落成,獻給主及所有的台東縣民。
二00四年醫院新大樓的落成慶典反映了一頁由譚醫師所創立,蘇輔道醫師(Dr. Stafford)、龍樂德醫師(Dr. Long)和中國醫生從海外陸續前來,或長期或短期的加入工作團隊的服伺史,醫院除了致力於追求醫療上的卓越外,也努力與政府、教育、醫療、民眾、社會和其他機關團體合作,推行基督的悲憫。我最初是跟陳群牧和其他的牧師舉行每日的禮拜,拜訪門診和住院的病人。我們幫忙Chen先生成立了社工部門,Alice創立及監督第一個行動診所,讓許多人在他們自己家鄉部落裡便能獲得醫療上的需求,由專業醫師前來作短期的牙科及眼科診療服務。當Morris Beck從台東調至台北擔任協同會主席(會長)時,Alice便與David Hupp合作擔負起醫院行政事務,建立電腦化會計程序,為行政事務定位。我在此同時擔任一般事務主管,監督行政及非醫療服務,諸如院牧、社工、廚房、洗衣房、採購等等工作。
Alice與我對於有幸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服伺二十六年,深深感謝譚醫師、龍醫師、蘇醫師和國內的醫生與同工,我們已經看到民眾的生命透過醫療福音帶給他們的「希望」而改變,有些人認識了基督後,成為美好、慈悲和豐富的人,許多人的生命因為恢復健康而改變,能夠繼續工作,並為台灣經濟成長奇蹟貢獻一己之力。
我們也很感謝呂院長信雄和現任醫院主管及同工,新的十層大樓、棒極了的同工、現代化的設備和器材等等,都正訴說著上帝恩典的第二次奇蹟!我們一定會永銘於心,在這短短的四天當中,我們不僅僅回顧了過去、正視了現在也眺望了醫院以一貫神職服事的宗旨,會繼續帶給台東民眾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