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士德、傅菊芳宣教士
Jack and Ginny Feenstra
資料整理:呂巧婕
資料來源:取自傅士德的自傳書Plowing Planting Harvesting In Taiwan
生長於基督教家庭的傅士德,曾經有過一段荒唐的歲月。高中時,他交了一群壞朋友,成日狂歡,還染上酗酒的惡習。為了避開越戰,傅士德申請至離家不遠的西密西根大學(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就讀,誤打誤撞進了醫科預科,但因為無心向學、成績不佳,所以無法成為醫生。當時的他對未來沒有目標,每天過得渾渾噩噩。
二十一歲的夏天,傅士德參加了校園團契夏令營,真正認識神、明白福音,他認罪悔改、決志信主,並求神幫助他戒酒。神回應了他的禱告,自那次以後,他每聞到酒的味道就想吐,於是奇妙地戒了酒。同時,神也在他心中埋下醫療宣教的感動。這一年,他養成了早晨靈修的習慣,生命翻轉,信仰變得紮實,他也熱心服事,帶領查經班和校園團契小組。
因為認識了神,荒廢學業多時的傅士德決定重新振作。他偶然從團契的朋友得知自己的成績可以申請「臨床檢驗科學」的學位,這對當時走投無路的他像是一扇希望的門,於是,他決定成為檢驗技師。
為了成為檢驗技師,接下來的一年,他必須面對極為繁重的課業,這對最優秀的學生而言已是很困難的任務,何況他資質平庸。然而,神賜下許多恩典和應證,讓他一一度過難關,他也因此確信自己走在神所帶領的路上。
對傅士德而言,要成為醫檢師最大的挑戰是為期一年的醫院實習。當時,他所居住的卡拉馬祖市(Kalamazoo)只有兩間醫院,每年分別收六位實習生,競爭非常激烈。傅士德成績不好,按理一定會被淘汰,但他還是硬著頭皮申請,也和病理學部主任約了面試時間。面試當天,因為病理學部主任不小心把看診和面試約在同一個時段,所以要傅士德和他一起去診間,當他為病人抽骨髓時,傅士德嚇到昏倒。傅士德醒來後,心想一定沒希望了,於是回去找病理學部主任道歉。沒想到,主任告訴他,這件事證明他很能同理病人,當下便決定採用他,完全沒看成績。這件事再次讓傅士德看見神奇妙的作為。
1965年,為了成為宣教士,已取得大學學位和醫檢師執照的傅士德前往南卡羅來納州(South Carolina)的哥倫比亞聖經學院(Columbia Bible College),就讀聖經與宣教研究所。他在那裡認識了大學部4年級、主修音樂的傅菊芳(Virginia “Ginny” Jackson)。
來自美國賓州的傅菊芳小傅士德兩歲,父母熱心愛主。因為他們所屬的教會大力支持宣教事工,所以傅菊芳的父母一直渴望到海外宣教,只是礙於現實沒能實現。然而,他們的六名子女深受父母影響,傅菊芳有兩位哥哥成為宣教士,一位成為牧師,一位在教會擔任要職,妹妹則嫁給牧師。由於長年受到父母及兄長的薰陶,傅菊芳自幼就立志要到海外宣教。
心志相同的傅士德與傅菊芳,於1967年6月10號結為連理。同年,新婚的兩人參加了一場特會,講員是協同會的葉德華牧師(Edward Torjesen)。葉牧師與眾人分享協同會在台灣東海岸的宣教工作,離開會場時,傅士德隨手拿了一本協同會出版的雜誌。當晚,他讀到裡面的一篇文章,是關於協同會在台灣東部興建醫院的計畫,該醫院服務的對象是葉德華牧師所提到的阿美族人,而且醫院正在招募檢驗技術員。傅士德覺得很受感動,這似乎是神的帶領。奇妙的是,那一晚,傅菊芳也讀到同一篇文章,並且深受感動。
新學期開始,傅士德夫婦在校園認識的第一位朋友是約翰‧韓森醫師(Dr. John Hanson),一位準備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協同會宣教士候選人,這個巧合令他們驚訝。除此之外,葉德華牧師也到他們的學校分享,再次提到協同會在台灣東海岸的事工:協同會要將神的話和現代醫療帶給阿美族人。這些「巧合」其實都是神在為他們指引方向。
傅士德夫妻對即將展開的宣教工作充滿期待,但傅士德心中還考慮著另一間醫院。他的大學同學在協同會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醫院服務,很希望他能加入。後來,他們和協同會理事長維儂‧默藤森(Vernon Mortensen)會談時,對方建議他們去台灣,到還在興建中的台東基督教醫院服事。這讓他們確信神的心意是要他們去台東,於是開始著手申請。
1970年5月1日,傅士德、傅菊芳與他們未滿一歲的大兒子Mark一起來到台灣。抵台後,他們先花兩年的時間在台北和台中學習中文,並於1972年3月正式搬至台東,開始宣教工作。
當時,才剛起步的東基僅有一張舊病床充當課桌、一台募來的檢驗用離心機,其他的檢驗設備和材料,都是由傅士德親自從美國募得、帶來台東。傅士德凡事親力親為帶頭做,孜孜不倦的訓練栽培本國的醫檢人才,也逐漸幫醫院建立起完整的檢驗制度。
有一年,傅士德得了肺結核,追溯原因,是因為他為了不讓檢驗科同仁承擔感染的風險,所以獨自完成所有的肺結核痰液檢驗。幸好及早發現和治療,沒有傳染給別人,也沒有留下後遺症。
制定檢驗程序往往像在探險,需要很有創意。台灣當時沒有生物材料公司,所以無法取得美國慣用的材料。例如,用於細菌的分離和培養的血瓊脂平板,需要使用新鮮的綿羊血,美國所有的生物材料公司都有販售,但台灣連綿羊都沒有。傅士德看到台東有許多山羊,自行研究後,發現山羊血應該可行,所以就和農人商量,希望能購買羊血,可惜農人因為迷信所以都不願意。最後,東基買了三隻山羊託附近的農人照顧,讓檢驗科的同工定期去採血。
回溯那段時光,傅士德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臨床化學檢驗。1970年代,美國使用的是市售的化學試劑及自動化的儀器,但在東基全部都要自己參考課本、從零開始調製。
除了檢驗科,傅士德也身兼X光室的主管。他和檢驗科的黃慶南弟兄合作無間,他們不只負責照X光,也教導同仁如何拍攝。檢驗科和X光室的同仁彼此幫補、互相支援,於公於私都建立友好的關係。
醫院缺乏維修人才,傅士德便自學水電、維修和園藝設計。1974年,傅士德返美述職,當時傅菊芳的大哥亞瑟(Arthur)在秘魯普爾卡帕(Pucallpa)的熱帶雨林宣教,負責管理發電廠和幾個宣教基地的供電。他聽說東基常因颱風侵襲而停電,便捐給東基柴油發電機。整個冬天,傅士德都在研究柴油引擎,經過幾次拆解、重組,終於了解背後的原理,學會怎麼操作,這麼一來,返台後,在沒有其他人能協助下,他也能獨自解決問題。除了發電機,傅士德在這次述職也募集了嬰兒保溫箱等醫院需要的設備。
1975年,東基決定增建小兒科病房,當時檢驗科和X光室都已步入軌道,醫院便決定將這項任務交由傅士德負責。傅士德自己購買繪製藍圖的工具、研究醫院的舊藍圖,在沒有教科書可以參考、沒有電腦、計算機和繪圖板可用,鄰近的縣市也沒有建築師可以請教的情況下,傅士德欣然接下挑戰。
然而,神從一開始就參與在這項計劃中。在神的奇妙帶領下,傅士德遇見了負責設計天主教差會所有建築的建築師,和他成為好友,也認識了公東高工一位曾在美國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學建築的老師,這位老師答應負責畫最終版的藍圖,他的學生則會負責為東基製作家具。
經過一年不斷與各個部門協調、溝通後,藍圖終於完成,雖然施工期間遇到不少困難,但在工班的努力下,三層樓高的建築也順利完工。空間的規劃設計、動線流程,甚至嬰兒保溫箱、心電圖等設備與大型機械的維修,許多大大小小的工務,都經由傅士德的巧手,費心賣力成就出美好的成果。多年後,傅士德也負責設計新的護理師及女員工宿舍,他設計的庭園深受好評。
在東基服務期間,傅士德也是東基巡迴醫療團隊的重要成員。1972年,東基逐漸穩定,於是重新展開巡迴醫療事工,目的是要讓部落的人知道東基的存在,讓他們知道來到醫院會見到「熟面孔」,不須害怕。巡迴醫療團隊與各部落教會緊密合作,每週固定拜訪阿美、布農及排灣部落,每個部族各花一天,一次巡訪兩個部落。傅士德和史愛蘭師母(Alice Stejskal)負責開車,東基的批價人員洪先生 (Mr. Hung) 負責翻譯,他是卑南族人,會講中、日、台語及台東各原住民族的族語,他也會與病人分享簡短的福音信息。隨行的還有醫師及會講族語的護理師,協助醫師與病人溝通。傅士德的工作除了開車外,還要操作靠電池發電的檢驗設備,以及發送中文版和族語版的聖經及福音書籍。巡迴診所通常在戶外進行,車子的後車廂則用來當「藥劑室」。
巡迴醫療團隊在決定前往哪一個部落看診時,會觀察那幾週是否有哪個部落來東基看診的人數特別多。如果高出平均值,就會前往該部落。有一次,東基在短短數週內發現五個腦炎案例,而且全都來自武陵部落。於是,巡迴醫療團隊前往武陵部落,試圖找出問題根源。果然,到了部落後,許多孩子都已出現感染的早期症狀。Dr. DeZwaan為孩童抽出腦脊液讓傅士德化驗,篩出好幾個確診案例,即時投藥治療。為了解決問題,傅士德獨自在部落尋找感染源,也成功找到造成感染的豬圈,他立刻通知衛生主管單位,阻止感染繼續擴散。
即便到了1970年代,每一趟出診都還是充滿危險,常有山崩、落石、道路坍方的情況,巡迴醫療車也曾墜落河谷,還好在神的保守下,沒人受重傷。
1979年,傅士德的工作又多了「福音影片事工」一項。由於東基收到來自美國的16釐米放映機,也收到台灣西部另一位宣教士克萊兒‧麥吉爾(Claire McGill)提供的中文福音影片,傅士德便負責在不同的營會和原住民教會播放這些影片。
1988年,隨著東基上軌道,檢驗科和X光室都由本地員工接手,傅士德只需要負責監督,於是他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往差會的行政工作,以及其他宣教委員會的工作,例如協同會理事會財務長、馬禮遜美國學校董事、協同會廣播電台董事等。
在台服事期間,傅士德的妻子傅菊芳全心支持丈夫的工作,是丈夫最大的後盾。傅菊芳也善用自己的恩賜傳福音,極具音樂天賦的她積極投入東基和教會的音樂服事,包括司琴、詩班指揮、教導東基員工彈手風琴等。此外,她也熱心參與監獄事工,在監獄帶查經班,服事的十二年間帶領多人受洗。除了醫院和教會的服事之外,她也和左右鄰舍建立友誼,把握每一個能傳福音的機會。傅菊芳也透過教英文帶人信主,她固定於週六晚間在協同會台東教會教青少年英文,每次都有將近六十位青少年參加。英文班結束後就是青少年團契,許多青少年都因為參加英文班而信主。
東基二十一年,傅士德和傅菊芳夫婦,把同仁當成家人一般對待;為經濟困頓的付上房租、為心情低沉的時時禱告,更常開放家庭邀約大家同樂或出外郊遊等。傅士德只要看見東基的需要,就一馬當先、義不容辭前去補足,二十多年來,習得了各種絕技。傅菊芳則忠心的用音樂與友誼,陪伴主內肢體、帶領未信的人信主。他們的工作也許不起眼,但卻因為他們在小事上忠心,全心全意的擺上,讓東基得以順利運作,也讓許多人認識神。
傅士德生平簡介
傅菊芳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