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
葉德華牧師在台灣東部進行翻譯阿美族語聖經,寫信要求協同會差派一位醫師與一位護士到東部提供醫療服務。 |
1961年12月 |
美籍宣教士譚維義(Dr.FrankD.Dennis)醫師夫婦應協同會邀請全家來台。先在台北學習國語,後轉往屏東基督教醫院支援外科工作兩年。 |
1964年 |
美籍譚維義醫師開著一台二手吉普車風塵僕僕從屏東沿著東海岸小村落展開流動診所的醫療服務;並與已在成功鎮上的史安篤牧師夫婦(Rev.Arthur Stejskal)、德樂詩宣教士(Ms.Bonnie Dirks)合力設立「成功診所」提供駐診服務。 |
1965年2月 |
台東市寶桑路門診開始。 |
1965年農曆初二 |
因著都歷村青年罹患肝膿瘍,生命垂危,所幸遇譚醫師山巡保一命,也促使譚維義醫師返美募款興建台東基督教醫院,提供為台東民眾醫療服務的決心。 |
1968年4月 |
購買台東市馬蘭土地、破土興建醫院。 |
1969年4月 |
醫院開幕,許多原住民得以有更完善的治療,隔年起陸續為近300位小兒麻痹患童開刀;提供X光機篩檢肺結核疾病。 |
1969年7月 |
邀請來自肯它基州Hopkinsville的美籍眼科醫師羅烈(Dr. William Rowlett)到台東為期三週義診與手術,期間還冒著山崩的危險遠到成功、長濱眼科門診,當時約有一百位病患得著醫治。 |
1970年 |
耿喜音(Ms.Carol J. Gunzel)宣教士回應譚醫師呼召至本院擔任麻醉護士。 |
1972年4月23日 |
美籍外科蘇輔道(StaffordTimothy)醫師全家由美國至東基服務。 |
1975年 |
葛理翰牧師捐贈天使一書版稅,幫助東基增建嬰兒室及小兒科病房。 |
1978年夏天 |
美籍龍樂德(RobertLong)醫師舉家至東基服務。 |
1979年 |
小兒科護理站成立。 |
1984年6月 |
龍樂德醫師團隊攜手救活全台東縣最迷你僅六百公克的早產兒,並為她取名為「美恩」。 |
1986年 |
設立公共衛生室在原住民部落展開社區健康發展計畫,改善環境衛生,推動家庭計畫及傳染疾病防治工作。 |
1987年4-5月 |
至蘭嶼舉辦內、兒、牙科義診及學校衛教課程;金峰鄉賓茂國小、太麻里多良國小義診。 |
1987年8月 |
引進全國第一部蛇槍,治療毒蛇咬傷患者,當時協助外縣市許多消防單位。 |
1988年3月-1990年 |
進行山地部落及綠島、蘭嶼兒童健康篩檢義診。 |
1988年12月 |
舉辦30位白內障手術進行人工水晶體移植補助計劃。 |
1990年5月 |
人稱『台東小兒科之父』龍樂德醫師獲得「第一屆醫療奉獻獎」。 |
1990年-1991年 |
1990年-1991年龍樂德醫師主動上書給時任衛生署長張博雅尋求資助,展開為期十五個月時間,帶領醫護團隊翻山越嶺踏遍縣內一百零一所國小、八個分校及十二個分班,也包括蘭嶼及綠島,總計為兩萬四千八百多名學童受檢,此為多數學童的生平第一次健檢。 |
1993年7月 |
譚維義院長、德樂詩教士、蘇輔道醫師獲得「第三屆醫療奉獻獎」。 |
1993年10月 |
李登輝總統蒞臨參觀。 |
1994年7月 |
譚維義醫師服務東基33年65歲退休,蘇輔道醫師接任院長。 |
1994年8月 |
譚維義醫師獲頒台東縣榮譽縣民。 |
1994年9月 |
譚維義醫師獲李登輝總統親頒「紫色大綬景星勳章」,為民間第一位得到此殊榮之民間人士。 |
1995年2月 |
獲行政院衛生署核准擴建至110床,但因缺乏經費遲遲無法動工。 |
1997年7月 |
宣教士逐漸退休,醫院財務及人力面臨嚴重困境,成立獨立董事會並委由門諾醫院協助經營。 |
1997年11月15-16日 |
受蘭恩文教基金會之邀至蘭嶼免費為全島老人進行義診。 |
1998年2月、7月 |
蘇輔道醫師退休返美;龍樂德醫師退休,繼續到越南服務。 |
1998年9月 |
門諾醫院行政副院長呂信雄接任東基院長一職,積極銳力革新並對外募款進行舊院舍改建。 |
1998年9月 |
東基首次進行獨居老人訪視,同時與社區合作獨居老人送餐服務。 |
1999年5月1日 |
東基『心靈捕手』耿喜音宣教士服務東基29年獲得第九屆醫療奉獻獎。 |
1999年7月 |
東基附設居家護理所正式成立。 |
1999年12月13日 |
獲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頒贈「第三屆原住民有功團體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