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直腸外科】坐立難安的痔瘡

文/外科主任 黃志暉醫師

 

  一位四十六歲的女老師,自懷孕以後,便發現肛門口經常有突出物,並常會解血便,起初她不以為意。一日,她上完大號後,再度發現肛門不斷的流出鮮血,而且開始頭暈、心悸,因而到醫院看門診。檢查結果是第二度的內痔出血,並有輕微貧血的現象,經醫師在門診以肛門鏡施以內痔結紮,不但從此不再解血便,同時肛門突出物也消失不見。

 

  一位五十歲的計程車司機,因長期坐姿而患有便祕與痔瘡,經常發現肛門口腫痛,令其坐立難安,每次發作約需一到兩個星期才會緩解。某日,解便後又開始感到肛門口整個浮腫,劇烈疼痛,根本無法坐椅子,導致其無法開車做生意,因此到門診求助。經檢查為第四度的內外痔,於是住院接受手術治療,除去多年的大患,術後兩日出院。一個多星期後,便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開車拚經濟。

 

  談到痔瘡,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因為以成年人來說,其發生率達到八成以上,而且男女比例差不多。

 

  什麼是痔瘡呢?痔瘡就是肛門周圍的血管組織增生,加上附近的支持組織退化、鬆弛,導致肛門的血管組織逐漸膨大而向外突出,便形成了痔瘡。

 

  痔瘡依照它的部位可以分為「外痔」與「內痔」。距離肛門口往內(上)約兩公分處的黏膜,有一圈鋸齒狀的小凹槽構造,稱為齒狀緣。在齒狀緣以外(下)的稱為外痔,在齒狀緣以內(上)的稱為內痔。但大多數的人都是兩者合併的。

 

  為什麼會有痔瘡呢?原因是因為我們人類的直立姿勢,造成骨盆腔壓力經常性的增加,加上痔血管內沒有辦膜,血液容易鬱積在此;因此當懷孕、或腹部有腫瘤、或長期便祕時,都會導致腹壓的增加,使肛門的血管組織逐漸膨大;加上周圍支持組織的鬆弛,便逐漸突出下垂而形成痔瘡。另外有些人則是因為遺傳因素,或括約肌機能的亢進,而比較容易有痔瘡。

 

  痔瘡常見的症狀是解大便時發現肛門出血,大多是大便結束才開始滴血,或是擦屁股時發現衛生紙上有鮮紅的血液,這是因為痔血管膨脹破裂所致,出血量通常不會太多,而且會自己停止,但嚴重時也可能大量或長期出血導致貧血。有些人則感到肛門疼痛,這通常是因為痔血管破裂,形成血腫、血栓、或痔核絞所造成,這也是造成病人坐立難安的主要原因。也有人在肛門口發現贅肉,或由肛門內掉出一塊贅肉的情形。有痔瘡的人容易造成肛門口的清潔不易,因此經常有肛門口癢的情形。

 

  痔瘡依照其嚴重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度:

 

第一度:大便後出血,但須用肛門鏡方能發現痔瘡。
第二度:肛門用力時,痔瘡自肛門脫出,但會自動縮回去。
第三度:脫出的痔瘡必須用手推方可推回去。
第四度:即便用手推也推不回去的痔瘡。

 

  一般來說,輕度的痔瘡(指第一及第二度)通常可以用保守的方式處理,例如:使用外用藥膏及塞劑以達到消腫、止痛或止血的效果,或是在門診使用硬化劑局部注射、液態氮冷凍療法,紅外線或雷射燒灼治療、內痔結紮法等,以便減輕痔瘡的嚴重度。

 

  但如果是嚴重的痔瘡(指第三及第四度)則有可能需要以手術治療。目前的主流仍以傳統的痔瘡楔形切除手術最為常做,近幾年也推出一些新的手術方式,如使用自動縫合釘的環狀切除手術、超音波導引的痔瘡血管結紮手術等方法。至於病人常常會問我們:哪一種手術或治療方式最好?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哪一項手術或治療是最好的,還是要根據病人的狀況,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當然,能夠預防痔瘡還是最好的辦法,預防之道有:睡眠充足、多運動、避免長時間坐或站立不動、多喝水、多攝取蔬菜水果或含纖維量高的食物,以避免便秘、常保肛門清潔,便後盡量用水清洗、常用溫水坐浴,以免少年得「痔」大不幸。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便血或肛門口腫塊不一定就是痔瘡,我們也經常發現,病人有上述症狀卻羞於就醫,自己認定是痔瘡,就隨便找藥服用或塗抹,或是自尋民俗療法,等到沒有改善再來門診時,卻已經是晚期癌症的案例。所以要呼籲大家:有症狀還是要找醫師檢查、治療,千萬不要自己罔下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契機。

 

(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