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什麼?忘記了? 如果裝上大象鼻子

文/營養師 李欣容

 

 

  「當老了、吃不下了,我想放鼻胃管維持生命嗎?」從未跟罹患失智症的阿嬤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在家人的共識下、參閱失智相關的研究後,我們一致希望阿嬤是可以「由口進食」至人生的終點。家人與我也是這樣期望著自己的老年生活。

  記得在阿嬤放上鼻胃管的那天早上,才跟她所住機構的營養師通過電話說明家屬的想法:對於阿嬤食慾不佳的問題,我們將盡可能的給她選擇機會,也不希望勉強她進食。就在當日下午,阿嬤身體不適被送到了急診。醫師評估需積極的處置,建議放上鼻胃管。看著眼前虛弱、不舒服的阿嬤,想著或許放上鼻胃管可灌藥、可補充營養,真的會舒適一些吧!

  未料接連而來與機構的討論變成是「阿嬤自拔管路,要重放鼻胃管」、「為了防止拔管,需要簽立約束同意書」、「預防跌倒,近期較少讓阿嬤下床活動了」。能夠理解機構照護的模式及難處,家人們再次一同思考期望的老年樣貌。最後把阿嬤轉到「以安寧照護為方向、家人可較常陪伴用餐」的機構。經醫師評估後,也嘗試移除鼻胃管,讓阿嬤再次能夠品嚐食物的美味。

  「老了,能夠像這樣吃得下,就很足夠了!」每每陪伴阿嬤用餐中,感受阿嬤對於能夠享受美食的滿足,也肯定了家人們的選擇。

  「當老了、吃不下了,我想放鼻胃管維持生命嗎?」自身的分享亦非代表著解答。在訪視許多個案因著疾病的類型不同、家庭背景及照顧模式不同,每個決定都有許多的考量。

  這也是台灣預立醫囑決定書、日本「人生會議」上的一道題目。在年老或邁向生命終點時,我們希望得到營養的方式會是什麼?或許可先試著思考並與家人有所共識,當遇見選擇時,我們不見得可為自己發聲,但可留給家人一個放心的決定。

營養來源的考量

  身體獲取營養、維持生命的方式包含由口進食、腸道營養支持(鼻胃管、胃或腸造口等)、靜脈營養支持這三種類型。

  當我們遇見疾病或老、衰問題,無法僅靠由口進食獲得足夠營養時,醫療考量上為維持生命,醫師可能會建議其他營養支持的選擇。而透過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我們可更清楚醫療的處置及自身的期待。

一、了解疾病狀況與治療方向

  向醫師及照護團隊了解認識疾病的病程進展,若選擇由口進食外的營養支持途徑,是否有移除的可能性。

二、認識不同營養支持建立方式、照護方式、好處、風險、時間(詳表一)

三、做選擇時,在意的項目及程度

  ●生命的延長

  ●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家庭經濟負擔

  ●主要照顧者的身心壓力

  ●降低吸入性肺炎

  ●其他:未提及的個案、家庭及照護者在意的考量,可再與醫師及照護團隊討論。

  再次試想:「當老了、吃不下了,我想如何選擇我的營養來源?」或許有了更清楚的方向。目前可做出選擇的我們,可試著再多了解「預立醫囑」,規劃我們期望的未來;若正為決策家人處置而煩惱,也可參考本文進一步再與醫師及照護團隊討論。幾經思考後,對於生命的決策,相信「只有更好的選擇,沒有對錯的決定」。

表一

由口進食

腸道營養支持

靜脈營養支持

鼻胃管

胃或腸造口

支持途徑建立

經鼻、咽喉到胃,放置管路。

經手術,建立胃或小腸連通皮膚的開口。

靜脈留置針或手術建立人工血管。

選擇條件

意識及吞嚥狀態可配合進食。

無法由口進食。

*無法配合由口進食。

*醫師評估,個案仍具傷口復原能力。

無法配合由口進食且未能建立腸胃道支持。

好處

*較可依個案意願、較舒適進食。

*較可以滿足味覺及口慾。

*可較規律安排進食時間、達到營養建議需求。

*無須手術,醫師及居家護理師即可執行換管。

*可較規律安排進食時間、較可達到營養建議需求。

*相對鼻胃管,較不影響外觀。

無法建立腸胃道營養支持時,唯一營養途徑。

風險

嗆咳、吸入性肺炎。

*個案不舒服,可能會拔管。

*灌食不當或管路沖洗不佳時,可能堵管。

*照護上可能會使用手拍、約束而限制病人活動。

*仍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傷口照護不佳時,感染風險較高。

*灌食不當或管路沖洗不佳時,可能堵管

*如個案意識不清,仍有拔管風險。

*人工血管感染風險

*活動受管路限制。

照護時間

*如個案咀嚼及吞嚥能力差,餐食製備要花較長時間。

*依個案能力不同,進食時間較長。

*為達營養及液體補充足夠,需少量多餐次給食。

*使用商業配方灌食速度較快,約十五分鐘可完成,一般約四~六餐次。

*以天然食物製備灌食配方,所需製備及灌食時間花費較長。

視個案需求,靜脈輸液及容量不同所需時間有所差異,通常須連續注射幾小時。

 

吃什麼?忘記了?

系列一「找不到的牛肉麵店
系列二「
水龍頭的水比較好喝
系列三「
遺忘的回憶,食物記得
系列四「
給我藥就搗蛋
系列五「
如果裝上大象鼻子

「東基公益」雙月刊161期(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