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愛台東-『台東小兒科之父』 龍樂德

  基督教教會中有一種稱『宣教士』的工作人員,他們本身有特殊技能,以此技能,他們由一國到另一國傳導基督教義,稱為『帶職侍奉』。宣教士沒有薪資,沒有固定收入,他以及他家人的基本生活費用,全由教會人士奉獻。

一個協同會宣教士

  龍樂德醫師便是一位帶職侍奉的基督教協同會宣教士。

  基督教協同會與中國的淵源十分深,至今已超過一百年。

  一八九O年(清光緒十六年)瑞典人范嵐生(Fredrick Franson)在美國創立『基督教協同會』,同年他率領一小隊宣教團到中國大陸,在大陸宣教近六十年。大陸淪陷,宣教人員播遷至日本及台灣。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協同會開始在台灣東部地區展開醫療傳道,習醫的宣教士一邊學習中國話與阿美族語一邊看診。最初協同會只計畫在東部沿海岸建立巡迴醫療網,但下久便發現醫療網的力量太弱,於是便著手建設醫院。建設醫院,經濟的難題自然是最下易解決的,但經由募款,一九六八年(民國五十七年),醫院在台東馬蘭破土,次年醫院落成,民國五十九年『台東基督教醫院』正式接受住院及重病病人,展開對台灣東部居民的重要醫療工作。龍樂德醫師(Robert G. Long , M.D.)便是在協同會的召喚下,於民國六十六年來台灣。

  龍樂德醫師,美國紐約人:十八歲那年信奉了基督教,他的虔誠使他認定了『要讓主來決定自己的路』,後來去當兵,年輕的龍樂德漸漸感到上帝有旨意要他去傳教。

  民國五十八年龍醫師便來過台灣了。當時他與妻子 Judy居住琉球,他是琉球醫院的小兒科醫師。自謂熱愛東方的龍醫師一直不斷的在接觸東方,一九六八年,他與妻子在琉球收養了當時才七個月的美韓混血兒,這便是他們的長子大街(David)。原本龍醫師在民國五十八年便要到『基督教醫院』來,但當時適逢越戰,許多醫師顧慮到家庭與孩子的安全不願前去越南,龍醫師夫婦卻去了,帶著三個孩子,一九七O年至一九七五年,五年之間都待在越南南部的DANANG,做小兒科醫院的醫療宣教工作,直到越共進佔DANANG的前三天,龍樂德才率了家人離開。

  一九七五至一九七六年,龍醫師到哥倫比亞聖經學院聖經與宣教士研究所進修。當時名傳道者葛理翰牧師由其著作『天使』一書的版稅中奉獻了一筆基金,指名要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成立小兒科病房。而龍醫師便在幾度研商後,透過許多教會支援來到台灣。

  在台中,龍樂德夫婦在語言學校學了兩年半中文,民國六十八年全家搬遷到台東定居,從此將自己奉獻給台東基督教醫院。

  今年五十五歲的龍樂德有著滿頭白色的髮,一百八十二公分的身高站立在小兒科的小小孩面前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對於巨人般的龍醫師,孩子們一些都不害怕,由問診的看喉嚨『我們看看嘴巴裡有沒有米老鼠』這一句中國話開始,小孩子們立刻被這『美國大夫』的奇特魅力給折服了。

  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小兒科充滿著熱鬧喜樂的氣氛,牆壁上張貼了彩色的海報,天花板上垂懸著可愛造型的動物、玩偶。有藥水味的壓舌板看過了喉嚨,冰冷約聽診器巡行過胸口,醫生又?脖頸又按肚子,小傢伙正嚇得發呆時,龍醫師像變魔術般隨手一抽,不知由哪裡抽出一張貼紙來,望著色彩漂亮的小貼紙,小傢伙早樂開了:這樣的看病方武,病人與家屬的心都安了。

  但病房之中也不全然是簡單的看看感冒、拉肚的病症。民國七十三年一對夫婦將一名奄奄一息的早產兒送到醫院來,那名女嬰提早了四個多月出生,置放磅秤上,恰好是六百公克。六百公克正是一台斤,大約是三個橘子或兩個蘋果的重量吧?真的是『巴掌大』。這樣的小小嬰兒家屬與醫院都不敢抱存什麼希望,但龍樂德對早產兒及病重兒從來不曾放棄過,他始終執著於『對生命尊重』的理念,奮力地救治每一個孩子。早產小女嬰竟然在龍醫師日夜的努力下被救活了,並且,龍醫師還打破自己不為新生兒命名的慣例,為小女嬰取名『美恩』,意謂『神奇的恩典』。小美恩按時回醫院接受龍醫師細心的治療與照料,身體全無殘疾,目前長得活潑可愛,已經八歲了,她常常回醫院訪採龍醫師。

  堅持『站在人的立場看病,而不是站在職業的立場看病』的龍樂德,因為這個理念而感染過一場來勢洶洶的急性肝炎。那是有一年,一名罹患肝膿腫的病人陷入緊急狀況,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龍樂德明知危險卻仍然毫不考慮的以口對口人工呼吸法去急救病人,結果他被感染了B型肝炎,躺在病床一個月才復原,而他卻說『不用口對口,來不及,沒有辦法。』

給張博雅署長寫了一封信

  暇時喜歡彈鋼琴、插花、照相的龍樂德和妻子及四個孩子一直感恩於過著『好日子』,因此龍樂德也希望他最愛的台灣孩子也能過好日子,他發現許多台灣的孩子從來不曾與醫生接觸過,更不要提身體健康檢查這件事,龍醫師說美國的制度,學童每四年要做一次健康檢查,若是從事特別運動的學童則每年都要檢查一次。

  民國七十五年起,台東基督教醫院即與世界展望會合作,在台灣南部偏遠地區為『貧困資助童』做學校體檢工作。民國七十六年應台東縣賓茂國小校長所請,為全校學童做健康檢查,發現賓茂國小與南部許多學校的學童都罹患有各種不同的疾病,但不經檢查都是無從發現的。於是,『大膽』又『愛管閒事』的龍樂德覺得有必要為台東縣其他的孩子做健康檢查!於是,他給行政院衛生署張博雅署長寫了一封信,要求衛生署資助台東基督教醫院為全台東的學童做一次身體健康檢查。

  龍醫師說,『張署長真好,她答應了:』然後,龍樂德擬了周詳的計畫;成本方面,每位學童是一百元,台東基督教醫院負擔三十元,衛生署負擔七十元,醫療檢查小組的醫師膳食、交通費、各種表格印刷費部分自理部分衛生署支援。檢查的項目則包括頭、眼、耳、鼻、牙齒、心、肺、脊椎、肝、睥、淋巴、皮膚、生殖器........等。龍樂德並決定由最偏遠地區的少數學童開始檢查,理由是『他們較少有機會看醫生』。

  民國八十年一月到民國八十一年三月,龍樂德及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醫師,用了十五個月的時間為全台東一百零一所國小及八處分校十二處分班的二萬四千六百四十九名學童做了健康檢查。台東縣地處深山的迷你國小、分校、分班都多,有時全校才二十多名學生,而分校分班常只有六、七名或八、九名學生,但每一個有孩子的地方都是『翻過這一個山頭』才可以到達的。山路難行,『醫師團』去了南橫公路上的啞口、利稻、下馬、大武附近的森永、大鳥、大竹,每次出動六至八名醫師,大規模時則有十一位大夫,連蘭嶼、綠島也去了(這二處尚包含國中學生健檢)。去的地方太遠,走的路太多,龍樂德甚至發出心得之言:『天下最難走的路是越南的路,第二難走的便是成功附近的七塊曆了!』

  健檢的結果如何呢?嚴重的疾病如肺炎:心臟病、腎臟病、脊椎側彎、疝氣約占健檢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六,即一千三四百人,其中疝氣的兒童即有四百人左右,這健檢結果令醫師們也心驚:其他頭蝨、結膜炎、耳炎、鼻炎、齒病、疥瘡、癬 ........根本就是小病了!

裹好他們的傷處

  由歷年來醫病的累積經驗,龍樂德知道台東縣中有些家長對兒童並不關心,同時也體恤某些家庭經濟狀況並不寬裕,又向醫院方面提出『八折優待』的要求,最後,醫院訂下了這樣的規定:凡參加本次健檢的學生在回基督教醫院治療時一律八折優待,只收受打了八折之後的醫療費用,而,扣除了學生平安保險,一個病童其實無需花費太多的治療費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社工蔡秀卿小姐說:『既使如此,仍有大部分病童並未回醫院來治療。』到目前為止,一千三、四百名病童中,回醫院做手術及治療的不過四百多人。那怎麼辦?蔡秀卿說:『龍醫師拿了該治療的名單請我打電話追蹤,要問清有否去別的醫院治療?否則請家長一定要帶孩子來醫院:』蔡秀卿很感慨的說:『其實龍醫師設想十分周到,凡是離醫院較遠或下方便來醫院的地方,譬如山區國小,只要不是需要開刀的疾病,醫院都一律免費給了藥,但........』,應該到醫院複診或進一步治療的病童是那樣的少:

  到台灣十五年了,在台東定居也已十三年,龍樂德的四個孩子都在台灣長大,都說一口比他更好的中國話,目前三個孩子都已回到美國,最小的女兒也將回去,問龍樂德醫師是否也有回美國的打算?龍樂德醫師說:『如果上帝沒有帶領,我或許會一直留在台東,直到退休。』

  台東人想必希望龍樂德留在台東。而留在台東的龍樂德有什麼希望嗎?龍樂德說:『許多想來台灣偏遠地區奉獻自己心力的外國醫生都沒法來台灣,因為三年前考試院堅持外國醫生要以中文來參加醫生考試,考試及格才可以取得中華民國醫師執照,目的大約是防止某些國外醫生來台灣開業而有礙台灣的醫生,但也因此使想要來台做奉獻的醫師如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醫師們無法前來,是不是能想些什麼辦法,將開業賺錢及赴偏遠地區奉獻的兩種目的分離對待........』

  龍樂德,這真是一個熱愛台灣的人!被台東人形容為『以行為傳播基督教義』的這名宣教士大夫,大約真正能夠代表台東基督教醫院大門上的兩行字:

  『詩篇一四七:三祂醫好傷心的人 裹好他們的傷處』

  相信,極多的台東人都會深深感謝,這位被稱為台東『小兒科之父』的醫師,也讓我們向他敬禮,希望他一直留在他愛的台東,一直留在他愛的台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