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人?警察?——在藝術創作中,練習面對這個世界

■文、攝影/小兒科「行動早療組」藝術治療師 黃愍茹

 

 

  生活處處是挑戰,尤其家庭中的動盪、父母的離異、與手足分離,對兒童來說是很大的變動。年齡雖小,但懵懵懂懂意識到生活不再一樣,孩子如何排解心中的不適應?怎麼從中再建立信心與毅力呢?

  就讀幼兒園大班的男孩「小偉」是行動早療在台東縣偏遠地區的服務對象。在他的創作世界裡,他做的黏土人偶總是要面對無數的攻擊,恐龍模型、獅子玩偶、黏土塊都可以成為攻擊他的怪物。

  去他家拜訪後才了解,原來小偉的父母離異、和手足分離,由於經濟狀況家裡可能沒有熱水洗澡、搬回長輩家時又不時會有衝突。他偶爾描述家裡的狀況,聽了著實令人心疼。由於小偉在幼兒園出現挑戰行為(頂嘴、丟東西、不服從規則),因此老師轉介他到行動早療。經評估,他開始接受語言、藝術的治療,希望能提供一個包容的抒發空間,讓他覺察自己的想法並練習表達、調節情緒,以減少不適切的行為。

{638447965426807431}_P06-02W.jpg

▲「小偉」想像自己是黏土超人,要面對壞恐龍。

  每週與小偉上藝術治療課,我觀察到他偏好選擇用硬質小麥黏土。我模仿孩子的手勢,與他一同捏出圓球、長條狀的四肢。看著他將這些黏土集合,做出一個細長的黏土人。小偉將自己的意象投射在這個作品上,作品就是他自己。他說:「我告訴你,這是『超人』!」

  通常藝術治療師會挑選適合服務對象情緒狀態的媒材,讓他們選擇主題和當下要用的材料。這種自由引導的方法,讓小偉能夠自由發表他今天想要專注的主題。他想像自己是創作中的一個角色,這種「投射創作」使他能夠滿足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體驗。例如:不能打人,但這個創作中的虛擬世界可以有角色對打,這樣有趣的方法,也讓小偉能表達某些困難話題和心情。

  對小偉而言,他就是用這種方法練習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小偉的創作主題一再重複,他喜歡使用小麥黏土做出人形,有時是超人、有時命名為警察,然後設立各種難關和怪獸,要與警察打鬥。儘管我會在五分鐘前給予下課提醒,小偉還是不願結束、沒有辦法想出故事的結尾,故事中的黏土人從來沒有辦法打贏。

  這個警察故事的創作會隨著小偉的日常波動稍微改變,甚至會藉著遊戲用拳頭或叉子攻擊黏土人,並大聲地罵:「我是大便。黃老師,你說啊,你對他說,他是大便。」小偉告訴我,他覺得有時候會覺得家裡和學校發生這些事情都是他的錯,他表達對自己的失望和氣餒。我看出小偉對自己的不滿,隨即回應小偉:「黏土人看起來好痛,他受傷了。」然後和他一起安撫這個象徵他自己的黏土人。他在黏土人胸口加了紫色黏土,說是「勇敢的心」。

{638447965343716095}_P06-01W.jpg

▲「小偉」想像自己和弟弟(左)在同一個空間裡。

  藉由藝術活動建立信任關係、給予涵容空間,小偉漸漸能把家中發生的事件或是自己的心情在創作中表達出來,他也將一些難以言喻的想像以創作遊戲表達,邀請我擔任其他他投射的角色。「黃老師,這個黏土人給你,你當我的弟弟。」小偉要求我在黏土遊戲中扮演他的弟弟。原來自從父母離異後,他和弟弟分開,偶爾才與弟弟電話聯絡。

  我跟著小偉的動作,手拿兩個小黏土人假裝踢倒其他玩偶,一邊歡呼。最後還用圖畫紙摺了小盒子,小偉將這個當成可以和弟弟一起休息的地方。漸漸地我發現小偉的故事不再是無限地打鬥,警察開始有了同伴、有時候能夠打贏怪獸、學會休息要補血。在生活中的挑戰行為漸漸消失了,如今小偉能夠參與學校生活,並恢復自信,告訴我他知道自己也很厲害。

  在孩子的想像世界中,遊戲和繪畫提供了安全的表達空間,讓他們能完成現實中無法達成的夢想。儘管帶有很多難過與悲傷的情緒,創作使這些情緒昇華成另一種可以較為輕鬆被敘述和覺察的形式。藝術治療讓兒童自主選擇想表達的主題和想使用的材料,這種自由引導的模式,象徵性地讓在生活波折中沒有選擇的小偉知道「我也是能夠有選擇的」。有體積、被揉捏的黏土,除了提供觸覺回饋,也提供他操控感,他想像自己是警察、超人,可以把象徵某壞事的壞人玩偶打倒。

  或許日常挑戰一波接著一波,隨著年齡增長、需要克服的困難越多,但藉著藝術治療,我看到小偉在遊戲中漸漸找到方法去打敗怪物、重複這個主題,而且變得熟練、有自信用不同的應對方法。他用藝術創作練習找到內在恢復的力量,繼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助「行動早療」繼續行動!

  治療師群前往偏鄉,帶著六個專業到宅或校提供早期療育服務。自2008年六月啟動服務以來,截至去(2023)年十二月,行動早療服務的孩子超過三萬六千五百人次,服務車累計的里程超過五十九萬三千三百公里。

愛心專線:(089)310-000發展室

「東基公益」雙月刊161期(2024.2)